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分析下列所描述的三个物理现象:①目测游泳池中水的深度比其实际深度要浅;②夏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会雷声轰鸣不绝;③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这些现象分别是波的(  )

A.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干涉现象B.折射现象、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反射现象、干涉现象、折射现象D.折射现象、干涉现象、反射现象

【答案】B

【解析】

目测游泳池中水的深度比其实际深度要浅,是因为池底的光反射光到达水面时,发生折射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按照光沿直线传播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要比实际的深度要浅;夏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会雷声轰鸣不绝,是因为声音在云层之间来回反射造成的;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是因为音叉发出两个频率相同的声波相互叠加,出现加强区和减弱区,这是干涉现象。

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静电力做的功跟电荷移动的路径有关

B.静电力做正功时电荷电势能减少,减少的电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C.电荷在同一个等势面上两点间移动时,静电力做的总功等于零

D.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跟零势面的选择有关,它是相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有可能做曲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方向一定改变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航天器完成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后,在离开月球的过程中,由静止开始沿着与月球表面 成一倾角的直线飞行,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探测器通过喷气而获得推动力,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A.探测器加速运动时,沿直线向后喷气

B.探测器匀速运动时,不需要喷气

C.探测器匀速运动时,竖直向下喷气

D.探测器获得动力的原因是受到了喷出的气流的反作用力,气流来自探测器吸入的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2033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气溶胶微粒是悬浮在大气中的肉眼不可见的微小颗粒。关于封闭环境中的气溶胶微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气溶胶微粒运动会减慢

B.气溶胶微粒在空气中的无规则运动可以看作布朗运动

C.气溶胶微粒受到的空气分子作用力的合力始终为零

D.气溶胶微粒越大,运动越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堵住打气筒的出气口,缓慢向下压活塞使气体体积减小,你会感到越来越费力。设此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气体的密度增大,使得在相同时间内撞击活塞的气体分子数目增多

B.气体分子间没有可压缩的间隙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得气体分子撞击活塞的力度增强

D.气体分子间距离太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可知(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不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B.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改变,说明物体不一定有惯性

C.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的运动

D.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个篮球被竖直向上抛出后又落回到拋出点。假设篮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其运动的速度大小成正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上升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冲量大小

B. 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一直减小

C. 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做的功等于下降过程中阻力做的功

D. 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冲量大小等于下降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冲量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屠呦呦: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

2015年10月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踏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做,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摘编自“人民网”,2015年10月6日)

相关链接

①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引发疑问: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对此,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10月6日)

②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2015年10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把青蒿素的纯度从12%提升到100%,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

B.屠呦呦的名字是她父亲取的,出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可见父亲对屠呦呦的殷切期望,希望她将来有所作为。

C.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这一权威统计从侧面说明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D.材料以记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描写,介绍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表达了作者的尊敬、赞扬之情。

2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请简要概括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过程。

3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屠呦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一定有某些品质做支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