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I(1)某同学在做“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实验时将一轻弹簧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然后在其下部施加外力F,测出弹簧的总长度L,改变外力F的大小,测出几组数据,作出外力F与弹簧总长度L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由图可知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      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N/m

(2)在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其中A、B、C、D是打下的相邻的四个点,它们到运动起始点O(初速度可认为是零)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重物的质量为1. 00 kg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J,动能的增加量为         J(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Ⅱ在“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提供了下列器材:螺旋测微器、待测金属丝(总电阻约30、电压表V(量程0~3V,内电阻约3K、电流表A(量程0~120mA.内电阻约5、滑动变阻器R(0~10)、电源E(电动势3V,内阻约1)、开关、导线若干。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如图所示,则其度数D             mm

(2)如图,将待测的金属丝拉直后两端固定在刻度尺两端的接线柱a和b上,刻度尺的中间有一个可沿金属丝滑动的触头P.当用手按下触头P时.触头P才会与金属丝接触.接人电路中金属丝的长度L可通过触头的位置在刻度尺上读出,对该实验设计有触头P的好处是       

(3)触头P选一个位置,读出金属丝长度L.利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该段金属丝的I-U图线如图,其中(U0,I0)是图线上的一点坐标。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金属丝电阻率的式子是                                 

(4)在右方框中画出测量的电路图

 

 

【答案】

 I(1)10  50;(2)7.62  7.56-7.6J;Ⅱ(1)0.260;(2)便于控制通电时间,防止金属丝温度升高过快;(3);(4)如图

【解析】

试题分析: I(1)由图线和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表示弹簧的原长可知弹簧的原长为10cm;当拉力为10.N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30-10=20cm=0.2m,由胡克定律F=kx得k=50N/m;

(2)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mghC=1.00×9.8×0.7776J=7.62J;

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物体在C点时的速度为:

vC==3.89m/s,故动能的增加量为△Ek==7.56J;

Ⅱ(1)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的读数为0,可动刻度的电势为:26.0×0.01=0.260mm,所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0.260mm;

(2)便于控制通电时间,防止金属丝温度升高过快,金属丝温度升高过快,会改变金属的电阻率

考点: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某同学在做“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开关S闭合之前,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该置于
A
A
端(选填“A”、“B”或“AB中间”),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得到如下一组U和I的数据:
  编号 1 2 3 4 5 6 7 8
U(伏) 0 0.50 1.00 1.50 2.00 2.20 2.60 3.00
I(安) 0 0.050 0.100 0.150 0.180 0.190 0.200 0.205
灯泡发光情况 不亮       微亮    逐渐变亮      正常发光
根据上表,在图乙上画出I-U图线.
(3)从图线上可以看出,当功率逐渐增大时,灯丝电阻的变化情况是
变大
变大

(4)当灯泡电压为1.4V时的功率为
0.21
0.21
W(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精英家教网
①如果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测摆线长时摆线拉得过紧
B.摆线的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量好摆长后摆动中出现松动
C.实验中误将29次全振动数成30次全振动了
D.实验中误将31次全振动数成30次全振动了
②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试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1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2)用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提供的器材如下:干电池(电动势E约为1.5V,内阻r约为10Ω)、待测电流表A(0~500μA,内阻约400Ω)、电阻箱R1、R2(均为0~9999.9Ω)、电键、导线若干.
①实验电路如图2,有关实验操作及测量如下:
I.只闭合S,当调节R1到2610.0Ω时,电流表A满偏;
Ⅱ.再闭合S1,R2调为377.0Ω时,电流表A半偏,由此可得待测电流表的内阻Rg的测量值为
 
Ω.
②半偏法测量电流表内阻时,要求R1??Rg(比值R1/Rg越大.测量误差越小),本实验中R1虽比Rg大,但两者之比不是特别大,因此导致Rg的测量有误差.具体分析如下:电流表A半偏时的回路总电阻比全偏时的回路总电阻
 
(填“偏大”或“偏小”),导致这时的总电流
 
(选填“变大”或“变小”),半偏时R2
 
Rg(填“大于”或“小于”).
③为减小Rg的测量误差,可以通过补偿回路总电阻的方法,即把半偏时回路的总电阻的变化补回来.具体的数值可以通过估算得出,实际操作如下:在①中粗测出Rg后,再把R1先增加到
 
Ω[用第①问中的有关条件求得具体数值],再调节R2使电流表
 
.用这时R2的值表示Rg的测量值,如此多次补偿即可使误差尽量得以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1)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固定,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如图1(a)所示;
方案B:木块固定,用手拉动木板,如图1(b)所示.
除了实验必需的弹簧秤、木板、木块、细线外,该同学还准备了质量为200克的配重若干个.(g=10m/s2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  案
 
,原因是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③该同学在木块上加放配重,改变木块对木板的正压力.记录了5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配重(个数) 0 1 2 3 4
弹簧秤读数(N) 0.50 1.00 1.50 1.80 2.50
测木块重(N) 2.00
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坐标纸2上做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测出木板和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2)现有下列器材:
A.6V蓄电池一组(内阻约0.1Ω)
B.直流电流表(0~0.2A) 一只
C.直流电流表(0~0.02A) 一只
D.直流电压表(0~3V) 一只
E.直流电压表(0~100V) 一只
F.滑动变阻器(0~10Ω) 一只
G.滑动变阻器(0~500Ω) 一只
H.电阻箱(0~9999.9Ω,Im=0.1A) 一只
I.电键一只
现在要比较准确地测量一只约0.6Ω电阻RX的阻值,所采用的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①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电源、电键和导线外,还有:(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示)
电流表选
 
; 电压表选
 
;R1
 
;.R2
 

②写出测量电阻的表达式R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实验题:
(1)某同学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计算出的分子直径结果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A.油酸来完全散开;
B.油酸中含有大量酒精:
C.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了所有不足一格的方格;
D.求每滴体积时,1mL的溶液的滴数误多计了10滴.
(2)在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A.小灯泡(3V,1.5W)                B.电压表(量程3V,内阻20千欧)
C.电压表(量程15V,内阻50千欧)    D.电流表(量程3A,内阻0.2欧)
E.电流表(量程0.6A,内阻l欧)       F.滑动变阻器(0-100欧,0.5A)
G.滑动变阻器(0一l0欧,2A)        H.学生电源(电动势4V.内阻不计)
I.电键及导线若干
实验中要求拥在小灯泡上的电压从零开始调节且在不超过小灯泡额定电压的情况下尽可能精确的多测几组对应的U、I值,则:
①上述器材中电压表应选择
 
;电流表应选择
 
;滑动变阻器应选择
 
.(用器材前面的字母代号表示)
②在下面的方框中作出实验的电路图并在实物图中连线.(注意:实物图中连线不允许交叉)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