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和质子

B.卢瑟福通过研究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内部有质子和中子

C.普朗克通过分析氢原子光谱,提出了光子学说

D.玻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能够成功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形成原因

【答案】D

【解析】

A.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质子,选项A错误;

B.卢瑟福通过研究α粒子的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选项B错误;

C.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故C错误;

D.玻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能够成功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形成原因,选项D正确。

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B=2kg的木板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右端上表面紧靠一固定斜面轨道的底端(斜面底端与木板B右端的上表面之间由一段小圆弧平滑连接),轨道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一质量也为mA=2kg的物块A由斜面轨道上距轨道底端x0=8m处静止释放,物块A刚好没有从木板B的左端滑出。已知物块A与斜面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5,与木板B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2sinθ=0.6cosθ=0.8g10m/s2,物块A可看作质点。请问:

(1)物块A刚滑上木板B时的速度为多大?

(2)物块A从刚滑上木板B到相对木板B静止共经历了多长时间?

(3)木板B有多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块始终受水平恒力F的作用而运动,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足够长的轻质弹簧,如图所示,当物块与弹簧接触后向右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接触弹簧后即做减速运动
B.物块接触弹簧后先加速后减速
C.当弹簧处于压缩量最大时,物块的加速度等于零
D.当物块的速度为零时,它所受的合力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长木板B长为1.2m,质量为2kg,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一质量为3Kg的小铅块A放在B的左端,A、B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2=0.4.刚开始A、B均静止,现使A以3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之后(g=10m/s2),求:

(1)A、B刚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
(2)通过计算说明,A最终是否滑出B
(3)B在地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压为 U 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 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一小 段距离,( )

A. 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 B. P 点的电势将增高

C. 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少 D. 若电容器的电容减小,则极板带电荷量将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加速电场的两极板间距为d1,两极板间电压为U1 ,偏转电场的平行金属板的板长 L 板间距为 d2 ,两极板间电压为 U 2。设电子初速度为 0,经加速电 场加速后以某一速度沿两板中线垂直进入偏转电场中,电子离开偏转电场后打在距离偏转电场为 L 的屏上 P 点,当偏转电场无电压时,电子恰好击中荧光屏上的中心点 O,当偏转电场加上偏转电压 时,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点 P。(已知电子的质量为 m,电量为 e,注意图不标准,图中 L 应相等)

(1) 求电子从进入偏转电场时的速度V0

(2)求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偏转位移 y0

(3)求电子从进入加速电场到击中恰好 P 点的时间 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把一个初速度为零的点电荷放在电场中,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开始时将(  )

A.向电势低的地方运动B.向电势高的地方运动

C.正、负点电荷都向电势能小的地方运动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已知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的大小始终为5m/s2 , 求:
(1)汽车刹车3s末的速度;
(2)汽车通过30m所需要的时间;
(3)汽车从开始刹车到5s末所通过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闷热的夏天里,冰激凌是大家的最爱,同学都知道冰箱的工作原理就是把热量从冰箱里面传到冰箱外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说明热量能从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B.它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C.它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D.以上说法都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