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采用如下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砂和砂桶的质量用m表示. (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1)图(b)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
(3)在实验中,由于没有注意始终满足(2)的条件,结果得到的图象应是图中的(  )

(4)某一组同学先保持砂和砂桶的质量m一定来做实验,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砂和砂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求出

(1)     3.2  m/s2     (2)  M>>m        (3)     D          (4)   B

解析试题分析:(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常数,即,又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所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2) 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为T,对小车及车中的砝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对砂和砂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联立以上两式解得:,当时,,所以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
(3)由(2)中两式联立解得:,当时,,此时a与成正比,为线性关系,当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时,有,若M减小,a减小,图线的斜率减小,故选D.
(4)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轻轻推动小车,是小车沿木板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故A错误;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B正确;实验时,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由于小车运动较快,可能会使打出来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故C错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如果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用公式求出,这是在直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的,而我们实验是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故D错误.所以选B.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同时考查了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①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分)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为了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现准备了下列器材:
A.被测干电池(电动势约1.5V,内阻约1.0Ω)
B.灵敏电流表G(满偏电流3.0mA,内阻10Ω)
C.电流表A(量程0~0.60A,内阻0.10Ω)  
D.滑动变阻器R1(0~20Ω,10A)E. 滑动变阻器R2(0~100Ω,1A) 
F.定值电阻R3=990Ω       
G.电键和导线若干
(1)(3分)为了能较为准确地进行测量,也为了操作方便,实验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填写器材前的字母序号)
(2)(5分)请在下图矩形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6分)图为某同学根据正确的电路图作出的I1-I2图线(I1为灵敏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由该图线可得:被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 =__V,内电阻r =__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采用描迹法,也可以采用拍摄闪光照片的方法。

(1)如果采用描迹法描绘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时按图a安装好器材,需注意斜槽末端________,为了让小球多次重复同一平抛轨迹,每次小球需从________位置上滚下。
(2)如果采用拍摄闪光照片的方法,得到的闪光照片示意图如图b所示,照片与实际大小相比缩小到1/10.对照片中小球的位置进行测量,可得1与4闪光点竖直距离为1.5cm,4与7闪光点竖直距离为2.5cm,各闪光点之间水平距离均为0.5cm.则小球抛出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抛出点距闪光点1的实际水平距离为________cm,实际竖直距离为________cm。(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 时间t。

①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
②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

③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将一单摆装置竖直悬于某一深度为h(未知)且开口向下的固定小筒中(单摆的下部分露出筒外),如图甲所示。将悬线拉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后由静止释放,设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不会碰到筒壁。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具只能测量出筒下端口到摆球球心之间的距离l,并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再以T2为纵轴、l为横轴,作出T2-l图像,则可以由此图像得出小筒的深度h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1)如果实验中所得到的T2-l图像如图乙所示,那么对应的图像应该是a、b、c中的_____________。
(2)由图像可知,小筒的深度h=________m;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已知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周期为T。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调整倾角,使小车能够匀速下滑
B.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C.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将纸带穿过限位孔。
E.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F.选择220V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
G.选择6~8V直流电源并接好电路
H.选择6~10V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
选择其中必须的实验步骤并按正确的先后顺序排列:___     ____(用字母填写)。
②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周期不正常,比已知的T略大,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       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研究小组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木块从A点静止释放后,在一根弹簧作用下弹出,沿足够长的木板运动到B1点停下,O点为弹簧原长时所处的位置,测得OB1的距离为L1,并记录此过程中弹簧对木块做的功为W1。用完全相同的弹簧2根、3根……并列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作出弹簧对木块做功W与木块停下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L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i)W—L图线为什么不通过原点?                                    
(ii)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OA =          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