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中所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000 mL溶液中有纯油酸0.6 mL,用注射器测得1 mL上述溶液为8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内,让油膜在水面上尽可能散开,测得油酸薄膜的轮廓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图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 cm,试求:

(1)油酸膜的面积是____cm2
(2)实验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油膜尽可能散开?________________。

(1)113—115都对;(2)6.5×10-10—6.6×10-10都对;(3)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油膜在水平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解析试题分析:(1)通过数方格数可得油酸膜的面积是113—115cm2;(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油酸的体积为,所以油酸分子的直径等于油膜的厚度。(3)实验中要让油膜尽可能散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油膜在水平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
考点: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的关系实验.如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实验中,小车运动加速度a可用纸带上点求得,小车的合外力F可以用砂和砂桶总重量代替。若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保持砂和砂桶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沙桶和沙子质量m数据如下表:(重力加速度g=10m/s2


(1)根据上表数据,为直观反映小车加速度a与小车合外力F的关系,请按照图(b)方格坐标纸中所选择的单位,描点作图。
(2)写出一条上面对提高本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在操作过程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有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D.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3)如图所示,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请从图中读出两拉力大小分别为________ N和________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欲做“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实验桌上除开关、电键外还有如下仪器:
A、待测电源一个(电动势约3 V,内阻小于1 Ω)
B、直流电流表(量程0~0.6 A,内阻约0.22 Ω;量程0~3 A,内阻约0.1 Ω)
C、直流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为15 kΩ;量程0~15 V,内阻为25 kΩ)
D、滑动变阻器(0~15 Ω,允许最大电流为3 A)
E、滑动变阻器(0~1000 Ω,允许最大电流为0.6 A)

(1)实验时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电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选择图______所示电路。
(2)根据选择的电路将下图中实物图连接好。
(3)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填代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根据测量出的数据,作出U-I图线,如图所示,则电源电动势为______,内阻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分)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       电源,通常的工作电压为       .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给出了某次实验中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的间还有四点(未画出),电源频率50Hz.从纸带上测得:X1=1.50cm,X 2=2..00cm,X3=2.50cm,X4=3.00cm,X5=3.50cm,X6=4.00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通过纸带分析可知,小车的速度在       (填“增大”或“减小”)(2)每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       s(3) 计数点0到计数点6的平均速度是       m/s(4)计数点4的速度为     m/s(5)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分)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所示.下图是打出的纸
带一段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选A、B、C……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
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如图所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的大小a=_______m/s2.
②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
C.木板的质量m1
D.滑块的质量m2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③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
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6分)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s的交流电源。经过测量得:d1=3.62cm,d2=8.00cm,d3=13.2cm,d4=19.19cm,d5=25.99cm,d6=33.61cm。

(1)计算vF=_____________
(2)物体的加速度=____________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分)
(1)(8分)(8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          ,频率             
②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实验时纸带的       端应和重物相连接.(选填“甲”或“乙”)
③实验中在纸带上连续打出点1、2、3、……、9,如图所示,由纸带所示数据可算出实验时的加速度为       m/s2

④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为9.8m/s2,请列出测量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有差异的主要原因       
(2)(10分)电动自行车的电瓶用久以后性能会下降,表现之一为电池的电动势变小,内
阻变大。某兴趣小组从旧电动自行车上取下四块电池,分别标为A、B、C、D,
测量它们的电动势和内阻。
①用多用表直流电压50V挡测量每块电池的电动势。测量电池A时,多用电表的指针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②用图乙所示电路测量A、B、C、D四块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图中R0为保护电阻,其阻值为5Ω。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测出对应的电流I,根据测量数据分别做出A、B、C、D四块电池的图线,如图丙。由图线C可知电池C的电动势E=       ;内阻r=         
③电路图中的变阻箱R能否用滑动变动器代替       (选填“能”、“不能”)
④分析图丙可知,电池       较优(选填“A”、“B”、“C”或“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0分)图1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示意图。

(1)如图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s1=3.20 cm,s2=4.52 cm,s5=8.42 cm,s6=9.70 cm.

则①木块加速度大小a=___  m/s2,② 打下3点时的速度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根据某次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a—F图线如图2所示,图线不经过原点的原因是    ;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主要的原因,是         
(3)几位同学分析所得到的a-F图线不是一条直线的原因后,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3所示,滑块M放在气垫导轨上,并在滑块上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固定在另一水平台子上,分别与两台电脑相连,气垫导轨连上气泵并调成水平。多次改变钩码m的质量,由速度和力传感器可以得到多组不同的加速度a、力F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很小,可以得出a∝F的结论,图线是倾斜的直线 
B.力传感器测得的力F=mg/2,在实验时应确保钩码的质量m远小于滑块的质量M 
C.除空气阻力及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之外,动滑轮C的质量是实验最大的误差来源 
D.实验中测出加速度a的值不可能大于重力加速度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