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0.有一位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2O2与H2O反应可生成 H2O2.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Na2O2与足量H2O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2O2存在.可选试剂:Na2SO3.Na2S.FeSO4. 解析:假设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2O2.H2O2有强氧化性.加入Na2S­.溶液中会有浅黄色沉淀(S)生成.反之.则证明H2O2不存在.若加入Na2SO3.被氧化为Na2SO4.无明显现象.不能判断,若加入FeSO4.因为溶液为碱液.将发生Fe2+→Fe(OH)2→Fe(OH)3的转化过程.有特殊的实验现象.但是空气中的O2也能产生此转化过程.会干扰对溶液中H2O2的检验. 例11.(1)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 H2O2+2Fe2++H+ = 2Fe3++2H2O H2O2+2Fe3++H+ = 2Fe2++2H++O2↑ 在以上反应中Fe2+实际起着 作用.总反应式为 . (2)I2也与Fe2+一样发生上述类似反应.类比(1)在下面填上合适的化学方程式:H2O2+ I2 = 2HIO. ,总反应式为 . (3)在H2SO4与KI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放出大量的无色气体.溶液呈棕色.并可以使淀粉变蓝.有学生认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I- = I2+2H++O2↑这个方程式正确吗? .若正确.理由是(若认为不正确.则不必作答) .并写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 . I2 I2 Fe2+ 解析:这是一个有关H2O2参与反应过程的探究性问题.从(1)中两个反应方程式可知H2O2分别作氧化剂和还原剂.合并.可得总反应方程式:2H2O2 === 2 H2O+O2↑.虽然Fe2+参与了反应.但在反应后Fe2+并未消耗.起着催化剂作用.(2)中I2也起催化剂作用.所以生成的HIO接着与H2O2反应生成I2.方程式为:H2O2+2HIO = I2+2H2O+O2↑.H2O2则转化为O2.合并后可得总反应方程式:2H2O2 === 2 H2O+O2↑.(3)中反应方程式不正确.因为在反应中O.I化合价均升高.没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正确的方程式是:H2O2+2I-+2H+ = 2H2O+2I2.2H2O2 === 2 H2O+O2↑.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
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那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可用NH4Cl固体代替,你认为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
(6)某课外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知,铂丝是氨氧化的催化剂.并设计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瓶口气体变为红棕色,瓶内出现白烟
写出此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4NH3+5O2
催化剂
.
高温高压
4NO+6H2O
4NH3+5O2
催化剂
.
高温高压
4NO+6H2O
2NO+O2═2NO2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3NO2+H2O═2HNO3+NO
NH3+HNO3═NH4NO3
NH3+HNO3═NH4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08长沙雅礼中学一模)(16分)某课外实验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乙二酸(俗名草酸)晶体受热分解”的实验,并验证分解产物中有CO2和CO。(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1)装置C中盛放         溶液;D的作用是                             

(2)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3)该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请写出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草酸是二元酸,酸性比碳酸强,在受热分解过程中有少量升华;草酸钙和草酸氢钙均为白色不溶物。因此该同学认为:需要在装置B之前增加一个装有________(填写下列编号字母)的洗气装置。

a.水      b.NaOH 溶液       c.Na2CO3 溶液      d.饱和NaHCO3 溶液

(5)草酸可以在酸性条件下被KMnO4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4 + 5H2C2O4 +6 H+ = 2Mn2+ +10 CO2↑+8 H2O

 

实验室常用草酸钠标定KMnO4溶液。操作如下:准确称取2.680 g草酸钠,放入锥形瓶中,加100 mL稀硫酸溶解,将锥形瓶置于     (填“酸式” “碱式”)滴定管下,用KMnO4溶液滴定。当                    时,即达到滴定终点。重复上述滴定操作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滴定前

第一次终点

第二次终点

第三次终点

第四次终点

滴定管

液面刻度

0.00 mL

20.02 mL

21.00mL

19.98 mL

20.00mL

KMn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是c(KMnO4)=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__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那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______(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可用NH4Cl固体代替,你认为______(填“能”或“不能”).
(6)某课外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知,铂丝是氨氧化的催化剂.并设计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瓶口气体变为红棕色,瓶内出现白烟
写出此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高温高压4NO+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那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
NH4HCO3固体可用NH4Cl固体代替,你认为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6)某课外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知,铂丝是氨氧化的催化剂。并设计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瓶口气体变为红棕色,瓶内出现白烟。 写出此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用如下实验装置及化学药品(碱石灰为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三位同学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其原因是______;
(3)三位同学用上述装置制取氨气时,其中有一位同学没有收集到氨(实验操作都正确),你认为没有收集到氨气的同学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4)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简述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______.
(5)三位同学都认为,采用上述各自的装置,还可用于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纯净的氨气,你认为那位同学能够达到实验目的______(填“甲”、“乙”或“丙”).他们还认为,装置中的NH4HCO3固体可用NH4Cl固体代替,你认为______(填“能”或“不能”).
(6)某课外活动小组查阅有关资料知,铂丝是氨氧化的催化剂.并设计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瓶口气体变为红棕色,瓶内出现白烟
写出此实验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