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9320  439328  439334  439338  439344  439346  439350  439356  439358  439364  439370  439374  439376  439380  439386  439388  439394  439398  439400  439404  439406  439410  439412  439414  439415  439416  439418  439419  439420  439422  439424  439428  439430  439434  439436  439440  439446  439448  439454  439458  439460  439464  439470  439476  439478  439484  439488  439490  439496  439500  439506  439514  447348 

18.诗眼是“孤”“独”,这两个字不仅表现出了“蓑笠翁”的生活处境,孤独而且冷清,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是很孤独而清冷的。

河北省唐山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详情

10、(1)都是在遭受贬谪(1分),放逐在外(1分),思归不得(1分)的背景下所写的。

   (2)(4分)李诗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留人”,抒发的是自己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悲凉和伤感。柳诗通过比喻,把尖山比作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    (每点2分)

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详情

10.(1)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一点2分,两点3分)                                       

(2)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1分),托流莺以自伤身世,(1分)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详情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 ,_____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__,______。(陆游的《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1)(3分)都写了月影靠人很近,同时写出江水清澈;(2分)境界都是宁静安谧的。(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1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结合诗句分析2分)

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1分)

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 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2分,说对两处就得2分]

(2)①手法:对比、用典,[1分]形象: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1分]②情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2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