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一定时间不变 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移动 二分二至 请用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轨迹图.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 (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 ,(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1)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2)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

材料二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三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四:如图

 

 

 

 

 

(3)读以上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4)从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在人类迁徙过程中,为什么成了“少数民族的孵化器”。

(5)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作物熟制: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1)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2)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

材料二 8000~10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古人类在广阔的草原上过着狩猎生活,后来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不断地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7期)

材料三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材料四:如上右图

(3)读以上材料,试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及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藏地不产茶的原因。结合藏民的主要农业活动和膳食结构特点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4)马帮运输很长时间以来成为茶马古道所经地区较为单一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其原因有那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并完成下列内容。

(1)巴西绝大部分领土处在热带,北部的________平原属于________气候,南部的________高原属于________气候。

(2)亚马孙平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带的原因有

[  ]

A.赤道从平原北部穿过,终年高温

B.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对流雨丰沛

C.西部山脉阻挡冷空气的进入

D.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形成大量的降水

(3)巴西是个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产量占世界第一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阅读资料,完成结构图。

  北部的亚马孙平原,遍布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巴西正在开发这一地区,除发展农牧业外,在距海1600千米的亚马孙河中游的马瑙斯建立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建厂。但在开发过程中大规模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气候恶化等环境问题。热带森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作用重大,被称为“地球之肺”。保护和合理开发亚马孙的森林资源,是巴西乃至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经桑帕洛大学测定,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中的降水有74%被树木吸收,被树木吸收的水分经蒸发又形成雨水。如果森林面积减少,会造成气候干旱。亚马孙地区产生的氧气占地球氧气的1/3。热带雨林的破坏将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全球变暖。1975年,巴西政府曾发现一家前联邦德国公司,为开辟肉牛牧场,一次竟焚毁了亚马孙地区40万公顷的森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