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1225  441233  441239  441243  441249  441251  441255  441261  441263  441269  441275  441279  441281  441285  441291  441293  441299  441303  441305  441309  441311  441315  441317  441319  441320  441321  441323  441324  441325  441327  441329  441333  441335  441339  441341  441345  441351  441353  441359  441363  441365  441369  441375  441381  441383  441389  441393  441395  441401  441405  441411  441419  447090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试题详情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试题详情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_ 43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_ 43

试题详情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 2

第一课时_ 2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_ 2

第二课时_ 4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_ 4

第三课时_ 5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_ 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_ 6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_ 8

“意象”的把握_ 11

第四课时_ 14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_ 14

第五课时_ 16

课时要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16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_ 20

第六课时_ 20

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   20

第七课时_ 22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_ 22

诗文典故_ 22

第八课时_ 25

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_ 25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_ 28

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_ 30

第九课时_ 34

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_ 34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_ 37

第十课时_ 38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_ 38

[附录] 40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_ 40

试题详情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诗歌语言·还原语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一、要点解说: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二、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

试题详情

3.注意修辞新颖。作文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语言形象鲜明,气势贯通,音韵和谐,显得文采飞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花:“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句连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新颖灵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描绘了荷花的情态,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试题详情

2.力求铺排取势。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在写作中,最好侧重排比,兼容对偶、比喻、拟人、引用等其他修辞,从而获得充沛畅达的气势。排比可以各式各样,有短语的排比,也有单句、复句的排比,还有段落的排比,交错使用能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铺排”要讲究对事物、事理的“立体透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认知和剖析,避免单调重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