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通过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此图观察燃烧的木条是否熄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
此图观察反应有无气泡产生,判断白色粉末是否为碳酸钙
C. 
此图观察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
D.
此图观察燃烧先后顺序,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B、酸能与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即使有气泡产生,也判断白色粉末为碳酸钙,也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图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观察反应剧烈程度,可以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图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由于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控制的变量只是可燃物不同,观察燃烧先后顺序,能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高低,图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鉴别两瓶无色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两集气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向两集气瓶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变化的是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
A.双氧水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氯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碳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组成;③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④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⑤二氧化碳是由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⑥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A.①④B.②⑥C.③⑤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我们吃到的味道鲜美的鱼,是这样烹饪出来的:将洗净的鱼煎过后,再加入少许食醋、料酒、生姜、葱、食盐等加热.共热时发生了许多化学反应.其中,食醋中乙酸(CH3COOH)与料酒中乙醇(C2H5OH)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CH3COOC2H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乙酯是一种混合物
B.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乙酸乙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请你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水的用途:
①生活:饮用(或洗衣或做饭等).
②农业:灌溉.
③工业:很多化工生产中用作反应物、洗涤剂、冷却剂等
④在化学实验中:实验室用蒸馏水配制溶液(或用自来水洗涤仪器等).
(2)研究表明,一节含汞、镉、铅等金属的电池所造成的污染可使60t水无法饮用.若成年人每人每天饮水约2kg,则60t水能供一个人饮用约82年.(一年按365天计,结果保留整数)
(3)为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使其能得到充分利用,请你说出在化学实验中一种具体的做法:及时关闭水龙头(或节约药品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等)(答案合理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情况只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①④;只表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②;两种性质均体现的是③.(填序号)
①根据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可分馏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②木炭可以燃烧,人们利用木炭燃烧放出的热量煮饭、取暖
③水生动物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④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可制成炊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坩埚钳夹住镁带,在下方先放一张石棉网,避免镁带燃烧的生成物烫坏实验台.镁条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2MgO+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CuO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发现Fe有剩余,将此混合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
A.FeB.Fe和CuOC.Cu和FeD.CuO和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