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下表是某同学用两种方法区分物质的情况,其中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需要鉴别的物质方法和所加试剂
方法一方法二
A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
B羊毛和锦纶取样品点燃闻气味观察颜色
C氧化铜和木炭粉观察颜色分别在空气中点燃
D碳铵和磷矿粉闻气味加入足量水
A.AB.BC.CD.D

分析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本题可选用排除法,即只要有一种方法不能鉴别,即可排除该选项.

解答 解:A、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故选项错误;
B、羊毛和锦纶的颜色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和木炭粉都是黑色固体,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碳铵易分解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磷矿粉不分解,闻气味可以鉴别;磷矿粉是灰白色的,碳铵是白色晶体,用观察颜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项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在做此类题时选用的试剂和方法要能够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将被鉴别的物质鉴别出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有关化学方程式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此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为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B.反应物均是单质
C.各物质的质量比为4:5:2
D.生成物是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煤气和Fe2O3反应得到FeB.Fe与稀硫酸反应得到H2
C.H2与CuO反应得到CuD.Mg与稀盐酸反应得到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将4.6g的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8.8gCO2和5.4gH2O,则该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  )
A.CH4B.C2H4C.C2H5D.C2H5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原子的是(  )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北大荒老豆腐”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豆腐食用后能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生产豆腐的主要原料为大豆,而种植大豆这种植物很少施加氮肥,其原因是含有根瘤菌的豆科植物能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含氮化合物而吸收;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需要施加一些含钾元素的物质,如草木灰,请写出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K2CO3,钾肥的作用为保证各种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俗语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卤水的成分之一为MgSO4,也被称为“泻盐”,人误服BaCO3后可服用“泻盐”解毒,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MgSO4═MgCl2+BaSO4↓,反应前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饮水中毒经抢救无效去世.经检测水中含有“N-二甲基亚硝胺”成分,系室友投毒.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分子式为C2H6N2O,密度和水差不多,性状也较为稳定,是一种高毒性的化合物,会引起肝脏等器官急性损伤、衰竭,人体摄入不高的剂量就会致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二甲基亚硝胺中碳与氢元素质量比是1:3
B.N-二甲基亚硝胺,密度和水差不多,性状较稳定,具有高毒性,这属于物理性质
C.1个N-二甲基亚硝胺分子中共有11个原子
D.N-二甲基亚硝胺进入人体到肝脏,需要进出心脏4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浓盐酸瓶口,看到大量的白烟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
(1)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氧气+铜$\stackrel{加热}{→}$氧化铜.
(2)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②③.(填序号)
①装置漏气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