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装置A和E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收集完氧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2)实验室用装置B和C(填字母序号)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分析 (1)根据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 解:(1)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所以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所以验室用装置B和C制取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氧气有助燃性,所以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观察到木炭复燃,说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故答案为:(1)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撤酒精灯;
(2)C,CaCO3+2HCl═CaCl2+H2O+CO2↑;
(3)木条复燃.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A.相对原子质量B.最外层电子数C.核外电子数D.质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请将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要求从大到小(由高到低)排列(填序号).
(1)地壳中元素含量:①O,②Si,③A1;①②③.
(2)溶解性:①BaSO4,②Ca(OH)2,③KNO3;③②①.
(3)溶液的pH:①NaCl溶液,②Na2CO3溶液③CO2的水溶液②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关于下列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②8Al+3Fe3O4$\frac{\underline{\;高温\;}}{\;}$4Al2O3+9Fe
③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
④CO+CuO $\frac{\underline{\;加热\;}}{\;}$CO2+Cu.
A.①属于化合反应B.②属于置换反应C.③属于复分解反应D.④属于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一种无色易升华的固体,在常温下是气体.三氧化硫易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三氧化硫可以进一步溶于浓硫酸而成发烟硫酸.三氧化硫是很强的氧化剂,特别是在高温时能氧化硫、磷、铁、锌以及溴化物、碘化物等.
SO3的工业制法是接触法.二氧化硫通常通过硫的燃烧或黄铁矿矿石的煅烧得到的,先通过静电沉淀进行提纯.提纯后的SO2在400至600°C的温度下,以五氧化二钒(V2O5)作为催化剂,将其用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对人体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所以使用它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佩戴防尘面具,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同时,三氧化硫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三氧化硫在催化剂参与下可分解为另一种能形成酸雨的气体和氧气.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SO3的物理性质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一种无色易升华的固体,在常温下是气体,易溶于水.
(2)SO3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3+H2O═H2SO4
(3)工业上将SO2转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剂\;}}{加热}$2SO3
(4)SO2和SO3虽然都是硫的氧化物,但是化学性质却不相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4)列举一条酸雨的危害土壤酸化,腐蚀金属、建筑物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小明见妈妈买了些取暖袋,他很好奇,打开了一袋,发现里面是黑色的粉末.那么,取暖袋里是什么物质在发生反应、释放热量呢?
【查找资料】①取暖袋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原料层中的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蛭石、可溶性无机盐、吸水性树脂(含水).
②蛭石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保温材料,起保温作用;吸水性树脂可反复释水、吸水,起吸水、保水的作用;二者均不参加反应.
③使用时应注意:不使用产品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
【提出猜想】①可溶性无机盐可能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一种或几种.
②取暖袋发热时,可能是铁粉、氧气、无机盐、水、活性炭几种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准备】
用Na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确定无机盐的成分提供参考.
Na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现象Ⅰ
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略呈浑浊产生淡黄色沉淀
(1)现象I是产生无色气泡.
(2)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BaSO4
【实验过程】分别取没有使用的取暖袋和失效后的取暖袋中的黑色粉末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无机盐的成分及参加反应的物质.
序号加入试剂及操作没有使用的暖袋失效后的暖袋
I加入足量水观察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盐酸无变化无变化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变化无变化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白色沉淀白色沉淀
另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盐酸大量气泡,溶液呈浅绿色无气泡,溶液呈黄色溶液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取暖袋中无机盐的成分是NaCl.
②取暖袋发热时,原料层中一定参加反应的物质是Fe.
(4)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氧气是否参加了反应:将未使用取暖袋中的黑色粉末加入广口瓶中,塞紧塞子,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若观察到试管中水到吸入导管中,则氧气参加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用下列装置(如图1)测定碱式碳酸镁的化学组成,计算xMgCO3•yMg(OH)2•zH2O中x:y:z的最简比.(假设每步反应、吸收均完全)

【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热分解装置中装入23.3g样品,通人空气一段时间;
③分别称量装置C、D的质量;
④打开弹簧夹,启动热分解装置,使样品充分热解;
⑤停止加热,继续通空气至装置冷却到室温;
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C、D的质量.
【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装置C的质量(/g)装置D的质量(/g)
实验前232.4208.2
实验后236.9217.0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E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影响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⑤继续通空气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是为了防止热的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3)根据上述数据,计算xMgCO3•yMg(OH)2•zH2O中x:y:z的最简比;
(提示:MgCO3═MgO+CO2↑、Mg(OH)2═MgO+H2O)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结合“固体质量-温度关系图”(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达360℃时,固体质量减少了3.6g,此质量是生成的水的质量;
②反应完全进行时,温度最低为360℃,此时热分解装置中的剩余固体物质为碳酸镁和氢氧化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废液.同学们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是 CaCl2、HCl;小华认为溶质是CaCl2(填化学式).
【反思与评价】小华猜想的理由是CaCO3+2HCl═CaCl2+H2O+CO2↑(用方程式表示).小红同学对过滤后的废液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取废液加入一定量的铁片使之反应充分,观察到有气泡,确定小红的猜想正确.小红马上又想到加入铁片后溶液的成分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钙、氯化亚铁,可能有氯化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
A.化合物B.混合物C.单质D.纯净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