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
B.用紫色石蕊溶液可区别CO和CO2
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D.在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前,可以不检验纯度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葡萄酒营养丰富,适量饮用具有健身养颜的功效。下列家庭酿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葡萄 B.把葡萄捣碎
C.葡萄发酵成酒 D.用细纱布过滤后装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进入冬季,我市即将正式发布PM2.5检测数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情况通常不可能引起大气中PM2.5增大的是
A.焚烧秸杆 B.汽车尾气 C.燃烧煤炭 D.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不是铜、铝、铁所共有的是( )
A. 常温下都是固体 B. 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C. 都是电、热的导体 D. 都具有延展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自己
B.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
C.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试管口上方,并不接触试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6分)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Ⅰ.定性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8,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 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一种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实验1】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 。
(3)欲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
【提出假设】①可能是Na2CO3
②可能是NaOH
③可能是 。
【实验2】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将该固体溶于蒸馏水配制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 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有气体产生 | 假设 (填序号)不成立 |
B.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 | 固体产物中有 Na2CO3 | |
C.取上述B步骤静置后所得上层清液,滴入少量 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假设①成立 |
【实验结论】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延伸拓展】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固体药品,已知它们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鉴别,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及现象和结论 。。
Ⅱ.定量探究
为测定某发酵粉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下图组装仪器,取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②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直至锥形瓶内不再产生气泡;
③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④测量干燥管内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增加的质量(见上图曲线);
⑤重复步骤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再增加。
(1)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 。
(2)装置甲的作用是 ,装置乙的作用是 ;
(3)请利用相关数据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了颜色变化美,下列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B.将空气中燃着的硫伸入氧气瓶中,火焰由黄色变为蓝紫色
C.高温加热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D.在水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医用葡萄糖注射液商标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三种元素组成
B、200mL该注射液中含葡萄糖10g
C、葡萄糖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葡萄糖在人体中经缓慢氧化放出能量,为人体供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