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木条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立即燃烧

B.灼热的铁丝在氧气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浓厚的白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带火星的小木条,若只是木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是不会燃烧的,错误;B、铁丝点燃后能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正确;C、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是白烟,错误;D、硫与氧气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硫,不是白烟,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同学开展了如下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色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

据上表推测,紫薯汁能做酸碱指示剂,遇到稀硫酸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该汁液_______(填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 (填酸性中性碱性)溶液,白醋pH (填“>””<””=”7

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A”“B”“C”,下同),可能导致所测溶液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Cu”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2反应的实质是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去年3月,我国出现了H7N9亚型流感病例。科研部门自主研发出一种叫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治疗H7N9的有效药物之一,帕拉米韦化学式为C15H28N4O4,则该药物由 种元素组成,氢元素、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分)合理膳食可促进我们的身体健康。一碟青菜搭一个馒头、一个汉堡配一份薯条、一袋方

便面加一根火腿肠······这些“经典”搭配,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年青人简单生活的表这样的饮食搭配健康吗?请以一餐“一碟青菜搭一个馒头”的食谱为例,参阅右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下面问题:

(1)“一碟青菜搭一个馒头”饮食搭配主要补充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均衡膳食角度考虑,应对该搭配做哪些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水可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

C.用酚酞试液可区分盐酸和食盐水 D.用燃烧的方法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电热水袋中的水加热后袋子膨胀,是因为袋内的水(

A.分子体积增大 B.分子质量增大 C.分子个数增多 D.分子间隔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化学变化可以制备新物质.CO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易于血红蛋白结合,具有可燃性.请结合所学知识和CO的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两个反应都能生成CO,从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分析,实验室制备CO选择反应②而不用①的理由是 (任选一个角度回答)

①炽热的焦炭和水蒸气反应:C+H2OCO↑+H2

②草酸晶体和浓硫酸供热:H2C2O4CO2↑+CO↑+H2O

(2)某同学设计下列装置制备、提纯CO,并用CO来还原氧化铜.请根据如图回答:

①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该同学的设计存在的一处明显缺陷是 .用改进后装置进行实验,在点燃E处酒精灯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

③装置B的作用是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证明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是:装置E中固体颜色的变化为 ,C中 ,F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X、Y、Z三种金属中,只有Z能与稀硫酸反应,当把Y放入X的盐溶液时,Y表面有X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Z>X>Y C.Y>Z>X D.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