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化学学习中,了解知识的发展历程,可以促进我们正确理解科学本质。
(1)火药起源于唐朝。制作烟花的火药中加入镁粉,是为了引燃后能看到_____。
(2)十八世纪,化学家发现某些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一种气体,该气体被称为“会制造水的物质”。写出该气体燃烧制造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俄国化学家贝开托夫于1865年发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将铝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发现有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生成。
①写出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说明该过程_____(填“放热”或“吸热”),溶液的酸性_____(填“增强”或“减弱”);推测铝与溶液中的_____(填离子符号)反应生成无色气体_____(填物质名称)。
(4)粗盐提纯的步骤如下:
a.操作⑤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坩埚钳、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b.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产率,发现产率偏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
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 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耀眼的白光 2Al+3CuCl2=3Cu+2AlCl3 放热 增强 H+ 氢气 蒸发皿 搅拌,以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ABD
【解析】
(1)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制作烟花的火药中加入镁粉,是为了引燃后能看到耀眼的白光。
(2)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某同学将铝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发现有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生成。
①铜是一种红色固体,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2Al+3CuCl2=3Cu+2AlCl3。
②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过程放热。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故溶液的酸性增强;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某同学将铝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发现有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生成,可推测铝与溶液中的H+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氢气。
(4)a.根据题意可知,操作⑤是蒸发,根据蒸发操作和题中所给的仪器可知,还缺少的仪器是蒸发皿。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b.A 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部分食盐被滤出,会流失一部分氯化钠,所以会导致产率偏低,此选项符合题意;
B 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会使获得的食盐质量偏少,此选项符合题意;
C 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由于含有了水分,而导致产率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使获得的食盐质量偏少,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BD。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898年德国人首次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CaCN2),为合成氨工业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氨碱工业的全面发展,工业上制取纯碱的部分流程如下:
(1)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碳酸氢钠只有在固态时,加热才会分解,则第IV步中操作的名称是___。
(3)实验室从混合气体H2、N2、CO2中分离出CO2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广口瓶甲和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分别是______溶液(填化学式)、稀硫酸。
(4)纯碱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吸收硫酸厂尾气中的SO2制备无水Na2SO3,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所示。
①吸收初期(图中B点以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不断通入SO2,最终产物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作出猜想】a.可能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
b.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
【设计探究】实验所用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
实验(1)为探究猜想a,小组同学分别在两支试管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锌片和铁片,然后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观察到放锌片的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放铁片的试管中只产生少量气泡。写出锌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实验现象可判断:金属活动性Zn_______Fe(填“<”、’“=”或“>”).
【得出结论】金属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本身性质有关,金属的活动性与反应的剧烈程度的关系是_______.
实验(2)为探究猜想b,小组同学设计如上图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注射器的作用是_______.
所用药品、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选用金属(均取2g) | 盐酸质量分数(均取50mL) | 每分钟产生氢气的体积/mL | |||||
1分钟 | 1﹣2分钟 | 2﹣3分钟 | 3﹣4分钟 | 4﹣5分钟 | 前5分钟共收集气体 | |||
Ⅰ | 锌片 | 15% | 2.9 | 16.9 | 11.9 | 9.2 | 7.6 | 48.5 |
Ⅱ | 锌片 | 5% | 1.6 | 8.4 | 5.9 | 4.8 | 3.7 | 24.4 |
【得出结论】金属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盐酸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表中实验Ⅱ数据分析,请解释锌与盐酸发生反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只要求提出一种影响快慢的相关假设因素及实验方案)
【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反应的不断变化,给化学学科增添了无限魅力。现有化学反应: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Y中一定含有铜元素
B.X一定是BaCl2
C.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D.X一定能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等质量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B. 20℃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C.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pH=2 的稀盐酸至过量
D.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一定质量的Na2SO4、Mg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150.0g 3.42%的稀Ba(OH)2溶液、100.0g稀H2SO4,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5.24
B.a点沉淀的成分为两种
C.所用稀H2SO4的质量分数为3.92%
D.向e点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钠投入到NH4Cl溶液中,钠浮在液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并生成大量气体。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1)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作此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2)实验:甲同学为判断气体成分,查阅资料得知:2NH3+3CuO3Cu+N2+3H2O。于是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装置:
(3)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酚酞试剂变红色,证明有______;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固体表面由黑色变红色,证明有______。
(4)实验反思:①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②乙同学认为甲的设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HCl,于是他将气体通入酸化的______溶液中,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______HCl(填“有”或“无”)。
③写出Na与NH4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2H2O2H2↑+O2↑B.C2H5OH+3O22CO2+3H2O
C.2Mg+CO22MgO+CD.AgNO3+NaCl=NaNO3+Ag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同学对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问题一]: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已发生中和反应
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两种探究方案。
方案I: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振荡,当观察到___时,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此时的溶液呈_________性(选填“酸”、“中”或“碱”)。
方案Ⅱ:利用图1装置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变化图像(如图2、图3所示),由此也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1)仪器A内盛装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
(2)由图3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图2中d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_____(选填“6”“12”或“16”)。
[问题二]: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吗?
小明取氢氧化铜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小明确认有些中和反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