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提出问题】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其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实验室常用红色的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
【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C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H2SO3);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装置E的试管中溶液变无色,取该溶液加热,溶液又变为红色,其原因是 .
③此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得出结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二氧化硫还具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反思提高】活性炭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褪色原理与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
【答案】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又分解生成了品红;没有进行尾气处理;活性炭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而二氧化硫使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
【解析】解:①结合题干中的叙述可知:二氧化硫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亚硫酸钙和水,其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②二氧化硫的使溶液褪色的原理是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所以取该溶液加热,溶液又变为红色,其原因是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又分解生成了品红;
③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所以该装置需进行尾气处理以防空气污染;
【反思提高】两者使物质褪色的变化类型不同:活性炭的吸附溶液褪色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而二氧化硫使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
所以答案是:
②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又分解生成了品红;
③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反思提高】活性炭的吸附过程是物理变化,而二氧化硫使溶液褪色是化学变化;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掌握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即可以解答此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有一种“海宝”(如图)的面料为羊毛(绒),内充物为无毒聚酯纤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聚酯纤维是有机物
B.这种“海宝”不宜用碱性强的洗涤剂清洗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可以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与聚酯纤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甘蔗是湛江特产之一(如图),其营养价值很高,含糖量最为丰富,其中的蔗糖、葡萄糖及果糖,
含量达12%.已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请计算:
(1)每个蔗糖分子中含个原子.
(2)蔗糖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
(3)10t蔗糖含碳元素的质量为t.(计算结果精确到0.1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A,B,C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用“>”、“<”或“=”表示) , 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 .
(2)t2℃时,将A,B,C各25 g分别放入100g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 将其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方法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
A.SO2 B.NO2 C.N2 D.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乙烯(C2H4)是石油炼制的重要产物之一.常温常压时,乙烯是一种气体,它与另一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另一种气体可能是( )
A.CO
B.CH4
C.C2H2
D.C2H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柴油机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某种尾气处理技术利用氮气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污染物排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1)C的化学式为 .
(2)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字母序号).
(3)反应①涉及的含氮元素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填字母序号).
(4)反应②的符号表达式为 .
(5)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填字母序号).
A.元素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种类
(6)E和B的组成元素相同,E能与水反应而B不能,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