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强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过程)
(1)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
(2)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____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____和_____;
②从蜡烛熄灭的现象判断,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该实验结论可以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和_____(填元素符号);
④与图A所示实验相比较,图D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
【答案】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白烟燃烧 水 二氧化碳 需要氧气 C H 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解析】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1)如图B,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部分温度最高。
(2)如图C,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的现象为白烟燃烧,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
(3)①由实验现象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②如图D,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是因为耗尽了氧气,这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所以该实验结论可以推断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与氢元素,化学式为C、H。
④实验D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2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A所示实验相比,实验D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若要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
⑵装置D也可以用来制备CO2,选择装置D的优点是____。欲收集并测量产生的CO2的体积,可选择F装置,另增加_______(填仪器名称),实验时先在F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 CO2应从____(填“a”或“b”)进入F中。若选择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则F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⑶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的后果是________,选用装置A、E组合时,摆好铁架台后,接着安装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
⑷若实验室制取某气体用E装置收集,请推测该气体的性质: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CaCO3+2HCl===CaCl2+CO2↑+H2O C 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量筒 b CO2 +Ca(OH)2=== CaCO3↓+H2O 反应速度慢 酒精灯 不溶于水
【解析】⑴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及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流速解答;⑵选择装置D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欲收集并测量产生的CO2的体积,可选择G装置,另增加量筒;实验时先在G内装水,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CO2应从短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水小;根据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解答;⑶根据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及实验操作顺序解答;⑷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必须不溶或难溶于水解答。⑴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若要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⑵选择装置D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欲收集并测量产生的CO2的体积,可选择G装置,另增加量筒;实验时先在G内装水,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CO2应从短管(b)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水小;检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Ca(OH)2=CaCO3↓+H2O;⑶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的后果是反应速度慢,选用装置A、E组合时,摆好铁架台后,接着安装的仪器是酒精灯;⑷若实验室制取某气体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的性质为不溶于水。
【题型】实验题
【结束】
19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
猜想① 只有Cu; 猜想② ___________;
猜想③ 是Cu、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如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⑴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先断开A和B的连接,小丽认为不需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存在一个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明同学取少量完全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试管底部有红色固体。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成立。
【反思评价】小丁同学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分析下表中的数据,也能证明猜想。
反应前 | 反应后 |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g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g |
请通过计算证明哪一个猜想成立?(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反应前 反应后
A.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3:1
B. 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
C. 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D. 该反应有1种生成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一定量的某溶液制取气体,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加入的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B. 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多,反应产生的气体质量越大
C. 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多,反应产生的气体速率越快
D. 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同,装置内最终的压强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东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广口瓶的有效容积为240mL,充分反应后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5m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少量水
B. 与拉瓦锡的实验相比,本实验不会产生汞污染问题
C.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8.75%
D. 铁生锈属于缓慢氧化,实验过程中装置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升高再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图1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_(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有关(相对原子质量:H﹣1,O﹣16).
(2)图2为某化学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
①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图3中的_____(填序号).
②结合上图,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能再分.
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梅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烧杯和_____。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_____。
(3)配制时应选择_____mL(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浓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回答:
(1)该浓盐酸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现要配制3%的稀盐酸120g,需要这种浓盐酸______________g;
(3)使用一段时间后,浓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36%,原因是_________ ;
(4)酸溶于水后能够解离出相同的阳离子_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是几种粒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
A. ①是原子而②、③、④均是离子
B. ②、③、④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 ①、③对应的元素是同周期元素
D. ③、④可形成XY型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