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B中的①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可用装置C收集氧气。理由是_________。
(3)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瓶中是否集满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锥形瓶2H2O2 2H2O+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A2KClO32KCl+3O2↑分解反应用带火星的木条放于b口,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解析】
(1)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b口处,若木条复燃,则收集满。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如何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A、B中盛装的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A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______________,B瓶内试剂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
①有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些复杂,如果已有收集好的呼出气体与空气各1瓶,你的简单验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吹气球的方式获得一个充满气球的呼出气体和用排水集气的方式获得一瓶呼出气体,哪种方式获得的气体更加真实?_______________,(填“吹气球的方式”或“排水集气的方式”) 理由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粉末,其反应的字母表达式为_____;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其反应的字母表达式为_____;c.用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其反应的字母表达式为____。 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③______
(2)用上图中的装置B来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填a、b或c)______
(3)利用装置A制氧气,棉花的作用是______;在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导管,再撤酒精灯,目的是______ ;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后,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其原因是______ 、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煤(主要成分为碳)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但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气体而造成酸雨,所以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示意图如下:
(1)第①步操作发生的是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第②步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 。
(3)第③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_。
(4)从“绿色”的角度分析,“煤的汽化和液化”生产的优点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请你参与实验,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___;
(2)图Ⅰ实验不仅可以说明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还可以说明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只需写一点).某同学用图Ⅰ实验装置测做实验时发现: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某学生用木炭代替图Ⅰ中的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后,发现水不能进入集气瓶,原因是 _____________
(4)经过研究讨论后该兴趣小组又设计了如图Ⅱ、图Ⅲ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改进装置。
如图Ⅲ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打开止水夹,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已知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①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 ___________;若实验非常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_____ mL.
②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50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________ (填写字母)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②盛放加热50mL水的容器是_____;
③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是_____;④实验室常用的加热源的仪器是_____。
(2)某学生在做分子性质实验时需量取48毫升的酒精,他需选用的量筒是_____(10毫升、20毫升、50毫升、100毫升)毫升的量筒。若采用仰视读数时实际所量取酒精的体积_____48毫升(填>=<,下格同)。如果与48ml的水混合后的总体积_____96毫升。实验结束后应将上述溶液倒入容器的名称是_____。
(3)托盘天平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之一,一般可以精确到_____克。如果做实验时称取m克的食盐,将砝码与称量物放反了,他实际称了_____m克(填>=<,1克以下用游码)。
(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氧化铜粉末 ②用10mL水和10mL酒精配制成20mL酒精溶液
③用排水集气法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氧气 ④用10mL量筒量取8.2mL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图Ⅰ)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图Ⅰ,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I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2)若用图I装置实验结果与正常值产生偏差,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任写2条)。
(3)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5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慢慢左移到约为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相等
C. 欲提纯含有少量甲的乙物质,应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 t1℃时,用60g甲的饱和溶液加水可以配制成200g5%的甲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写出装置代号,下同);在实验过程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3)若用B、G装置制取氧气,将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取出水槽正放在桌子上,接下来的操作是先______,再______ 。
(4)实验室若选用C装置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写出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就开始用E装置进行收集,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没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改进实验后检验氧气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实验中发现装置C中反应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______。(从下面选择,写序号)
① 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 ② 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 加热反应物
(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实验室用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反应物混合加热可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①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若使用装置D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通入。
(6)D装置可以用来收集和储备气体。当装置中收集满氧气后,如果需要排出氧气,则可使用水排法。水应从(填“a”或“b”)______端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