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COCO2的混合气体10g,通入适量O2,使其中的CO恰好完全燃烧,将燃烧后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沉淀30g.求:

(1)气体燃烧后CO2的质量.

(2)原混合气体中的COCO2的质量.

答案:
解析:

  (1)13.2g

  (2)5.6g,4.4g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阿佛加德罗定律指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此可知,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它们的分子个数之比.请应用上述结论解答下述问题.
(1)若1L某化合物气体完全燃烧时消耗3L氧气,生成2L二氧化碳和3L水蒸气(上述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测得),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2H5OH
C2H5OH

(2)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a L H2与b L Cl2,点燃充分反应后,再恢复到原状况,容器中气体体积为
a+b
a+b
L.
(3)在25℃、101kPa条件下,将10L O2通入10L CO与CO2的混合气中使其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①若剩余的气体体积为15.5L,则原CO与CO2的混合气中含有CO的体积为
9
9
L.
②若剩余的气体体积为aL,则原CO与CO2的混合气中两种气体的体积比V(CO)~V (CO2)=
20-a
a-15
20-a
a-15

③若剩余的气体体积为aL,则a的取值范围是
15<a<20
15<a<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H2、O2、CO、CO2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气体.
(1)从上述四种气体中任选一种气体,说出它的一条性质
H2具有可燃性
H2具有可燃性

(2)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氧元素质量比可能为
B
B

A.1:1      B.1:2       C.1:3    D.1:4
(3)H2和O2的混合气体2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18g水,在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质量比为
1:4或1:9
1:4或1:9

(4)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气)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组成,同学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和现象如下(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气体均吸收完全):


CO、H2、H2O(气) CO、H2、CO2 CO、H2、CO2、H2O(气)
①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锥形瓶

②装置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uO
 高温 
.
 
Cu+CO2;H2+CuO
 高温 
.
 
Cu+H2O
CO+CuO
 高温 
.
 
Cu+CO2;H2+CuO
 高温 
.
 
Cu+H2O
.点燃尾气,火焰呈
蓝色
蓝色
色.
③丁认为,由于他们对装置
A
A
(填编号)中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而导致结论有差异.根据碳酸盐可转变为CO2的性质,丁利用上述实验结束后装置内药品和某种常见试剂进行实验,证明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请写出丁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
将A中固体取出,加入烧杯(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将A中固体取出,加入烧杯(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柳州)水煤气是一种工业上常用的气体燃料,一般用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水煤气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成蓝色;
(2)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和NaCl,与过量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CO2
【实验假设】
①可燃气只是CO
②可燃气体只是H2
③可燃气体是CO,H2的混合气.
【实验过程】
实验小组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水煤气中CO2,H2O已被充分吸收);

实验中,发现黑色氧化铜变红,且
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证明水煤气含有H2;还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水煤气含有另一可燃气体为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根据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实验应保证安全,防止中毒,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
用容器收集起来
用容器收集起来

【实验拓展】
(1)实验后,乙同学认为欲检验所用NaOH是否完全消耗,可向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若没有气体产生,则溶液中还有NaOH剩余,但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错误的,理由是
如果氢氧化钠被完全消耗,生成的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和NaCl,也没有气体产生
如果氢氧化钠被完全消耗,生成的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和NaCl,也没有气体产生

(2)丁同学通过本次实验,结合查阅的资料发现,不用任何其它试剂,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鉴别稀盐酸和碳酸钠两种无色溶液.正确的鉴别方案及结论是
把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其中的一种溶液,向另一只试管中滴加,
如果开始时没有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儿后产生气泡,说明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稀盐酸,另一种是碳酸钠溶液;
如果一开始就有气泡产生,说明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另一种是稀盐酸
把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其中的一种溶液,向另一只试管中滴加,
如果开始时没有气泡产生,滴加一会儿后产生气泡,说明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稀盐酸,另一种是碳酸钠溶液;
如果一开始就有气泡产生,说明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另一种是稀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高温 
.
 
CO+3H2
CH4+H2O
 高温 
.
 
CO+3H2
,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2)某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 (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为
14:3
14:3

Ⅱ.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设计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
③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④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C,使其充分反应.
⑤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
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E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
(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C中出现
色物质.
②称量数据如左表所示.
装置D的质量 装置E的质量
反应前 292.4g 198.2g
反应后 296.0g 201.5g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甲同学根据装置C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CO和H2还原了CuO.
②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CO和H2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CH4,且CH4也还原了CuO.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该实验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不符
该实验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不符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对于CH4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CO2和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图中装置F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

②图中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HGFI
HGFI
(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西柳州卷)化学(解析版) 题型:探究题

水煤气是一种工业上常用的气体燃料,一般用焦炭和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含有少量的CO2和水蒸气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水煤气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成蓝色;

(2)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生成NaHCO3和NaCl,与过量盐酸反应时生成NaCl,H2O,CO2

【实验假设】

①可燃气只是CO

②可燃气体只是H2

③可燃气体是CO,H2的混合气.

【实验过程】

实验小组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水煤气中CO2,H2O已被充分吸收);

实验中,发现黑色氧化铜变红,且         ,证明水煤气含有H2;还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水煤气含有另一可燃气体为             

【实验反思】

根据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实验应保证安全,防止中毒,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         

【实验拓展】

(1)实验后,乙同学认为欲检验所用NaOH是否完全消耗,可向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若没有气体产生,则溶液中还有NaOH剩余,但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错误的,理由是                                                                      。 

(2)丁同学通过本次实验,结合查阅的资料发现,不用任何其它试剂,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鉴别稀盐酸和碳酸钠两种无色溶液.正确的鉴别方案及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