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多角度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从反应物角度 如图所示,甲同学往集气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U型管右边液面(填“升高”或“降低”),他认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乙同学认为还须将针筒内液体换成(写物质名称)进行对比实验,才能说明二者发生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生成物角度 ①丙同学认为可用酚酞溶液验证二者发生反应,该方法(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 .
②丁同学建议,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因此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戊同学将氯化钡溶液换成不同类别的物质也能达到目的,该物质是(写化学式).
【答案】
(1)降低;水;CO2+2NaOH═Na2CO3+H2O
(2)不可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产生白色沉淀;Na2CO3+BaCl2═BaCO3↓+2NaCl;Ca(OH)2
【解析】解:(1)如图所示,甲同学往集气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从而导致U型管右边液面降低; 如果认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还须将针筒内液体换成水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可知,换成水时,U型管右边液面降低不如氢氧化钠溶液时明显,说明二者发生反应;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填:降低;水;CO2+2NaOH═Na2CO3+H2O.(2)①丙同学认为可用酚酞溶液验证二者发生反应,该方法不可行,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填:不可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②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因此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戊同学将氯化钡溶液换成氢氧化钙也能达到目的,这是因为碳酸钠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Na2CO3+BaCl2═BaCO3↓+2NaCl; Ca(OH)2 .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需要了解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收集氧气时可用________法,又因为氧气________溶于水,收集它时可用________法.欲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尽可能不含空气)最好选用________法收集.收集到气体的集气瓶要________放在桌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现称取12.0g纯碱样品于烧杯中,加入水使其完全溶解,逐渐加入氯化钙溶液至过量,测得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2+Na2CO3═CaCO3↓+2NaCl)
(1)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2)若要计算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使用图中曲线上示出的点(填标号)所对应的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可燃性气体可能由乙炔(C2H2)、乙烯(C2H4)、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7g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22g二氧化碳和9g水.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气体为一氧化碳
B.该气体为乙烯
C.该气体为乙炔和乙烯
D.该气体为乙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爱护环境,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其他场所可以任意吸烟 B. 核能不安全,禁止使用核能
C. 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 限制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保存在________;用剩的药品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放入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