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亚硒酸钠(Na2SeO3)可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78 个电子
B. 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x=18
C. 1 个硒原子中有 34 个中子
D. 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某赤铁矿的纯度,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所取铁矿石样品的质量/g | 20 | 20 | 40 |
所加稀硫酸的质量/g | 500 | 400 | 300 |
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g | 4 | 4 | 24 |
根据晓明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赤铁矿石样品中所含杂质不与其它任何物质反应也不溶于水)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此赤铁矿石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
(3)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三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x) 的比例式____________。
(4)如果用98%的浓硫酸配制第二次实验所用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次实验后烧杯内物质过滤,向所得不饱和滤液中加入184g水后,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将第三次实验中的剩余固体经洗涤、干燥,并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进行还原,则最终可得到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对一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欲探究其成分,甲乙两位同学对该固体是否变质展开探究。
[探究活动1]甲乙两同学做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做实验时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___________,且________显碱性。
[观察与讨论2]
乙同学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的现象,便马上停止滴加稀盐酸。通过讨论,确定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两位同学都是爱思考的学生,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的疑问:变质后的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呢?他们又进行了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固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探究活动2]甲乙同学同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反思与评价]你认为__________ (填甲或乙) 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请你评价错误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甲中有白色沉淀溶液依然为红色,乙中有白色沉淀,溶液不变色。将四只烧杯中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只发现废液呈红色,则最终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不包含酚酞)。同学们要将最后废液缸中的废液进行处理,应该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
[反思与结论]由上述活动我们认识到,在探究溶液中溶质成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A、B、 C、D、E、F、G、H分别是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铁丝、氧化铁和水八种物质中的一种;用连线表示物质能反应,用箭头表示物质可以转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不考虑氢氧化银)
(1)在圆内写出各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 E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B与G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现有石灰石、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稀盐酸等药品及相关仪器和用品,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若用上述药品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连接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将胶皮管和玻璃管连接在一起的操作是先把_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①若用上述药品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②若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实验中会观察到液面下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发生装置内物质反应时气体____________,压强____________,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从导管口冒出。
③若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_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该装置中的药品名称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一定条件下碳与水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1)在B中补充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正确_______。
(2)此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B→C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
(4)此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分类和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下列实验都能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请从“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角度,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_________(填字母)归为一类,理由是_____________。
在少量的氢氧化铜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在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滴加稀硫酸,边加边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 | |
A | B | C |
(2)非金属与氢气反应的条件越容易、反应越剧烈,则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据此规律,可推断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决定性质,请归纳位于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 Si | p | S | Cl |
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条件 | 高温 |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 加热 | 加热或点燃时发生爆炸 |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