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被狗咬伤的人,需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注射的物质和被咬伤的人分别是( )
A.抗体,易感人群B.抗原,易感人群
C.抗体,传染源D.抗原,传染源
【答案】B
【解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注射的狂犬疫苗属于抗原;被咬伤的人容易感染狂犬病,因此被咬伤的人易感人群。所以,注射的物质和被咬伤的人抗原,易感人群。故选:B。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的描述,判断是否正确。
(1)水中的氧进入鲫鱼体内的途径是:口腔→鳃→血液。(______)
(2)蛔虫的消化管简单、生殖器官发达与寄生生活相适应。(______)
(3)家鸽只有在呼气时才能进行气体交换。(______)
(4)蜥蜴的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对卵有保护作用。(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分析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幼狮天生的利爪能够帮助它成功狩猎,本能的突袭那些引起它注意的目标,这非常有利于它的生存,然而,要想完全掌握捕猎技巧,还需要不断实践以积累经验。
资料二: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实现的。
资料三: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的饮水能力,人们把原先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资料一说明______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学习行为的优越性在于使动物能够______。
(2)资料二中雌雄蛾靠“气味”爬到一起,这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间能够进行______。
(3)资料一的捕猎行为,资料二中蚕蛾的繁殖行为,从动物获得的途径看,蚕蛾的行为属于______,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决定的。
(4)资料三中,野马形成的到水坑饮水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______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分析回答:
西安八中陈重光同学家因为饲喂观赏小鸟而喂养着黄粉虫。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害虫,发育过程类似于黄粉蝶。陈重光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同学。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把黄粉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喂麦麸和菜叶,实验组加喂塑料餐盒片。结果虫子确实在吃塑料盒。她又对实验组的粪便做了静电、燃烧、浸水等实验,发现其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并产生腐败臭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的这一发现在2004年全国第18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1)你认为黄粉虫的发育过程属于______,写出其发育过程:_______。
(2)在陈重光“人造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黄粉虫应属于______,请写出其中的食物链______。
(3)陈重光所做实验的“假设”和“控制变量”分别是:______、 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请你写出相关的结论:①_______②______。
(5)该实验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启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将20只黄粉虫幼虫放入纸盒中央,每分钟统计一次阴暗处和明亮处的黄粉虫数目,统计10次,并得到以下的数据,试分析回答.
(分钟) 实验环境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阴暗 | 13 | 12 | 15 | 17 | 16 | 17 | 18 | 19 | 18 | 19 |
明亮 | 7 | 8 | 5 | 3 | 4 | 3 | 2 | 1 | 2 | 1 |
(1)你提出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8个小组分组实验,老师只取了其中3组的数值进行平均,可以吗?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只有该小组进行实验,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如热煮熟状态下亚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的新鲜莲花菜
②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1溶液:
③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液体未加热和沸后亚硝酸盐的含量
④用水封坛,放在15~20°C环境中
⑤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所得数据如下:
时间 |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mg/kg) | |||||
未加热时 | 如热煮沸后 |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4号坛 | 5号坛 | 6号坛 | |
封坛前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第4天 | 0.6 | 0.2 | 0.8 | 0.6 | 0.2 | 0. |
第8天 | 0.2 | 0.1 | 0.6 | 0.2 | 0.1 | 0.6 |
第12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第16天 | 0.1 | 0.05 | 0.2 | 0.1 | 0.05 | 0.2 |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发酵泡菜的微生物是______,它与莲花菜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
(2)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________。
(3)若制作的泡菜特别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如何调整______。
(4)菜坛为什么要密封的原因是_______。若菜坛有裂缝,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
(5)通过表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