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观察下面三幅图,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组织培养 ②——克隆技术 ③——转基因技术
B. ①——无土栽培 ②——克隆技术 ③——人工诱变
C. ①——无土栽培 ②——人工诱变 ③——转基因技术
D. ①——组织培养 ②——转基因技术 ③——克隆技术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①繁殖西红柿幼苗,是利用的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
②多莉羊的诞生,是克隆技术,“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③基因控制性状,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必须改变鼠的基因,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DNA,②是蛋白质
B. 每条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C. 图中这条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人体所有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人体心脏解剖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序号的结构名称:③______⑩______⑦______。
(2)图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是______和______。(填写序号)
(3)图中⑨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中,体循环开始于_____,结束于_____。(填写序号)
(5)血液循环系统由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关系是
A. 吸收 B. 寄生 C. 捕食 D. 竞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女性排卵、受精和怀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结构的生理功能除产生卵细胞之外,还能够分泌_____,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2)胚胎发育初期由_____提供营养,等胚胎植入_____(填代号)内壁后,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_____内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因此,我们都应铭记母亲的恩情!
(3)如果对某女性进行外科结扎手术避孕,是切断该女性的_____(填代号)并结扎,使卵细胞不能与精子结合,卵细胞被身体吸收,对女性身体没有不良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是某同学做的胸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模拟实验,并绘制的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B.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C. 甲图中曲线的AB段与丙图都表示呼气状态
D. 甲图中曲线的BC段与丙图都表示吸气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中的A、B、C分别表示绿色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图2是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光合作用的是[___],这一生理过程主要在图2中的结构[ ]__________中进行的。
(2)图1中表示蒸腾作用的是[____ ],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气体都是通过图2叶片上的[ ]_________进出植物体的。
(3)图2中的③是__________ ,它属于_________组织。
(4)小李同学利用图1所示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设计如下实验步骤①将植物的两片叶片(标记为a、b)分别用含2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的薄透明塑料袋扎住,然后放到________48小时。②将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4小时。③将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________溶解在酒精里,待叶片变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漂洗,滴上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a、b叶片的颜色变化。预期的实验结果a叶片加碘后___________,b叶片加碘后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