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放大物象的是[④]_____和[②]_____。
(2)调焦距的是[⑤]_____和[__]细准焦螺旋。
(3)调节光线的结构是遮光器和[⑦]_____。当光线强时使用_____,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
(4)调换物镜的是[①]_____。
(5)如果目镜放大5X,物镜放大10X,那么这台显微镜放大了_____倍。
(6)如图是目镜和物镜,要想看到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_____组合。
【答案】目镜 物镜 粗准焦螺旋 ⑥ 反光镜 平面镜 转换器 50 1和6
【解析】
观图可知:①是转换器、②是物镜、③是通光孔、④是目镜、⑤是粗准焦螺旋、⑥是细准焦螺旋、⑦是反光镜,据此解答即可。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所以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像起放大作用的是②物镜和④目镜。
(2)调焦距的是⑤粗准焦螺旋和⑥细准焦螺旋。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调节焦距,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与调节光线强弱相关的结构是遮光器和⑦反光镜。
(4)调换物镜的结构是①转换器。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如果目镜放大5X,物镜放大10X,那么这台显微镜放大了5×10=50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1、2、3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4、5、6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1和6的组合。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请分析下列有关植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吃的桃子是由图1中的结构②发育而来
B.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C.植物的枝条由叶芽发育而来,枝条上的叶片由图2中的结构①发育而来
D.幼根的生长主要是依靠图3中②处细胞的分裂和③处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用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步骤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步骤在黑暗中耗尽叶片中的二氧化碳
B. b步骤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同一部分
C. d步骤用碘液染色,叶片遮光部分将变蓝色
D. 该实验可以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 ( )
A. 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B. 能释放一定的氧气
C. 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D. 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艾滋病与健康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迅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表是某年我国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及比例;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传播途径 | 比例 |
性传播 | 63.9% |
静脉注射吸毒传播 | 28.4% |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 | 6.6% |
母婴传播 | 1.1% |
总计 | 100% |
请分析以上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以上资料可知,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
(2)分析上面的曲线图可知,HIV破坏的是人体的_______。
(3)T淋巴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它们所起到的免疫作用属于________(选填: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4)HIV与新型冠状病毒一样, 虽然都极其微小,但也属于生物,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______,这两种病毒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
(5)艾滋病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而且目前尚无可临床使用的疫苗,为预防艾滋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答出一点即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C. 一个细菌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细胞
D. 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