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甲 乙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定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__ (选填“能”或“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如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
A.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答案】 相反 钩码个数 不能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不能平衡 将小卡片从中间剪开 A
【解析】(1)在小卡片两端通过滑轮各挂上钩码,钩码的重力通过绳子对小卡片施加拉力,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通过调整钩码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将小卡片转过一定角度,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小卡片就会转动。
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不能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将小卡片从中间剪开,观察两个小卡片能否平衡。
(4)小华实验用的小卡片重力小,在空中不受摩擦力影响。小明的实验用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和桌面之间有摩擦力,摩擦力不能消除,实验要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所以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小军拉着重物静止不动
B.小刚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C.小丽用力搬起箱子
D.小红背着书包在等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银川奇石馆珍藏的一枚“黄河石”.请你利用以下器材测量这枚“黄河石”的密度.器材和材料: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口径足够大)、水.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及所需测的量:用细线拴好“黄河石”,挂着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的重力G,即可求出其质量m= .
(2)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示数F.再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推出“黄河石”的体积V=V排= . 并写出推导过程.
(3)推导被测“黄河石”密度表达式: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杯水放在做直线运动的列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情形如图所示,则列车的运动状态一可能是( )
A. 列车向左匀速运动 B. 列车向右匀速运动
C. 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刹车 D. 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刹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量筒装某种液体,测得的体积为V,液体与量筒的总质量为m,改变液体的体积,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一系列V与m对应值,在m﹣V图象上描述如图所示,当液体的体积为50cm3时质量为 g,量筒的质量为 g,液体的密度为 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甲、 乙、 丙、 丁四根弹簧完全相同,甲 、 乙左端固定在墙上,图中所示的力 F均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 、丁所受的力均在一条直线上,四根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均处于静止状态,其长度分别是L甲 、 L乙 、 L丙 、L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L甲< L丙 L乙> L丁
B.L甲= L丙 L乙= L丁
C.L甲< L丙 L乙= L丁
D.L甲= L丙 L乙> L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无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如:主要城区汽车禁鸣、机场建在郊区、高架两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 减少大气污染 B. 降低噪声污染
C. 缓解“热岛效应” D. 绿化居住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A. 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 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 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 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