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分)为了探究静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A、B两木块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测力计C、D的一端与两木块相连,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E、F上.后来经过讨论,完善了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在理想情况下,B对A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A对B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填“C”或“D”)
(2)在B下面放细圆木条的目的是         ,在A 上放钩码的目的是             
(3)实验中需向右缓慢移动铁架台F,在此过程中,应使A、B保持相对       ,整个装置静止后,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填“运动”或“静止”)
(4)分析实验数据,若          ,则静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
(1)D;C;
(2)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桌面对B的摩擦力对实验造成的影响;增大压力;
(3)静止;           (4)F1=F2

试题分析:(1)A受弹簧测力计D的拉力和B对A的摩擦力,在A静止时,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对A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D的示数,同理,A对B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C的示数。
(2)在B下面放细圆木条的目的是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桌面对B的摩擦力,减小因桌面的摩擦力对实验造成的影响。在A 上放钩码的目的是增大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
(3)本实验是为了探究静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故实验中需向右缓慢移动铁架台F,在此过程中,应使A、B保持相对静止,使A、B之间的摩擦是静摩擦。整个装置静止后,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
(4)分析实验数据,若F1=F2,则两者之间静摩擦力是相互作用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大小相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应用设计题

(2分)(2014?乌鲁木齐)在图中画出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小华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他把物体用垂直于竖直墙壁的力F压紧在墙壁上,同时用竖直向上的力F匀速拉动物体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F来改变物体与墙壁之间压力的大小。经过多次实验测量F、F,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F/N
1
2
3
4
5
F/N
1
1.2
1.4
1.6
1.8  

(1)实验中,拉力 F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Ff
(2)根据表中测量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定性关系是:                      
(3)在图中画出F与F关系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物体重力大小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许多生活现象中隐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香扑鼻说明分子间有很大的间隙 
B.冰棒融化时要放出热量 
C.用手提桶时,手受到桶的拉力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水杯能静止在桌面上是因为它不受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应用设计题

在图中作出地面对木箱支持力F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正 方
反 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
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的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⑥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3分)如图所示,用力打击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这表明:        。上面的棋子由于        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同时,这些棋子因为受到         的作用,又落到下面的棋子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马拉着质量为1000kg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500m,行进中马对车的水平拉力是400N。(g取10N/kg)求:
(1)车所受的重力。
(2)马对车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