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与NaOH溶液反应,有如下转化关系(若产物中有水生成则省略,未表示出来)。
①若A为常见金属单质,C为气体,写出向B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②若A为空气的成分之一,能造成温室效应,当向100mL1mol/LNaOH溶液中通入1.344L气体(标准状况下)充分反应后,生成B和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B的摩尔质量大于C);
③若A为AlCl3,写出A与NaOH按物质的量之比3:10混合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氯化铁溶液可用于腐蚀印刷铜电路板,请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如何检验溶液中的铁离子已经完全反应: ______________。
(3)现有AlCl3和FeCl3混合溶液,其中A13+和Fe3+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1mol,向此溶液中加入80mL浓度为4mol/L的NaOH溶液,使其充分反应,设原混合溶液中A13+的物质的量与A13+和Fe3+的总物质的量的比值为x。当最终生成的沉淀中只有Fe(OH)3时,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请在图中画出沉淀总量(mol)随x(0→1.0)变化的曲线:______________
【答案】 AlO2-+CO2+2H2O=HCO3-+Al(OH)3↓ 2:1 3A13++10OH-=2Al(OH)3↓+AlO2-+2H2O Cu+2Fe3+=2Fe2++Cu2+ 取样,滴加1~2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红,则铁离子已经完全反应 0<x≤0.2
【解析】(1)①若A为常见金属单质,则A为铝,C为气体,C为氢气,B为偏铝酸钠,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HCO3-+Al(OH)3↓,故答案为:AlO2-+CO2+2H2O=HCO3-+Al(OH)3↓;
②若A为空气的成分之一,能造成温室效应,则A为二氧化碳,100mL1mol/LNaOH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0.1mol,标准状况下1.344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6mol,假设生成的碳酸钠为xmol,碳酸氢钠为ymol,根据碳原子守恒和钠原子守恒有x+y=0.06mol,2x+y=0.1mol,解得x=0.04,y=0.02,B的摩尔质量大于C,则B为碳酸钠,C为碳酸氢钠,B和C的物质的量之比=0.04mol:0.02mol=2:1,故答案为:2:1;
③若A为AlCl3,氯化铝与与NaOH按物质的量之比3:10混合时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偏铝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A13++10OH-=2Al(OH)3↓+AlO2-+2H2O,故答案为:3A13++10OH-=2Al(OH)3↓+AlO2-+2H2O;
(2)氯化铁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Fe3+=2Fe2++Cu2+;要证明溶液中的铁离子已经完全反应,只需要证明溶液中没有铁离子即可,方法是取样,滴加1~2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红,则铁离子已经完全反应,故答案为:Cu+2Fe3+=2Fe2++Cu2+;取样,滴加1~2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红,则铁离子已经完全反应;
(3)80mL 4mol/L的NaOH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0.32mol,Fe3+的物质的量为0.1mol×(1-x),消耗的OH-物质的量为0.1mol×(1-x)×3,Fe3+反应后剩余的OH-物质的量为0.32mol-0.1mol×(1-x)×3,沉淀中无Al(OH)3,则0.32mol-0.1mol×(1-x)×3≥0.1mol×x×4,解得x≤0.2,故0≤x≤0.2;在0≤x≤0.2时,沉淀只有Fe(OH)3,Fe(OH)3沉淀量为0.1mol×(1-x)=0.1mol-0.1xmol,0.2≤x≤1时,沉淀总量为:0.1mol×(1-x)+0.1mol×x-(0.32mol-0.1mol×3)=0.08mol,
故沉淀总量(mol)随x(0→1.0)变化的曲线为;故答案为:0≤x≤0.2;。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试剂只有CaCO3固体、6 mol·L-1盐酸、6 mol·L-1硫酸和蒸馏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液体试剂选用____ ;实验开始前盛装此药品的仪器名称是_____ ;B中饱和NaHCO3 溶液能否改为饱和Na2CO3 溶液 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装置D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最后在F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_____
(4)若删去E装置,又会是什么后果: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若开始时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0 g,反应结束后测得气体体积为224 mL(标准状况),则Na2O2试样的纯度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损耗的主要气体.
已知:①CO(g)+NO2(g)═NO(g)+CO2(g)△H=﹣akJmol﹣1(a>0)
②2CO(g)+2NO(g)═N2(g)+2CO2(g)△H=﹣bkJmol﹣1(b>0)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O还原NO2至N2(CO完全反应),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放出的热量为kJ(用含有a和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乙烯和CO2 B. 用pH试纸鉴别NaCl溶液与HCl溶液
C. 用观察外观颜色的方法区别铜板和铝板 D. 用KOH溶液鉴别Na2CO3和KN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氯化铁是常见的水处理剂,利用废铁屑可制备无水氯化铁.实验室制备装置和工业制备流程图如图:
已知:①无水FeCl3的熔点为555K、沸点为588K.
②废铁屑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③不同温度下六水合氯化铁在水中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 0 | 20 | 80 | 100 |
溶解度(g/100 g H2O) | 74.4 | 91.8 | 525.8 | 535.7 |
实验室制备操作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K1 , 关闭弹簧夹K2 , 并打开活塞a,缓慢滴加盐酸.
Ⅱ当装置A中不产生气泡或量气管和水准管液面不变时,关闭弹簧夹K1 , 打开弹簧夹K2 , 当A中溶液完全进入烧杯后关闭活塞a.
Ⅲ将烧杯中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FeCl36H2O晶体.
(1)烧杯中足量的H2O2溶液的作用是 .
(2)为了测定废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操作Ⅱ中“…”的内容是 .
(3)从FeCl3溶液制得FeCl36H2O晶体的操作步骤是:加入后、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试写出吸收塔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捕集器温度超过673K时,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325的铁的氯化物,该物质的分子式为
(6)FeCl3的质量分数通常可用碘量法测定:称取m g无水氯化铁样品,溶于稀盐酸,配制成100mL溶液;取出10.00mL,加入稍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淀粉溶液,并用c molL﹣1 Na2S2O3溶液滴定,消耗V mL(已知:I2+2S2O32﹣═2I﹣+S4O62﹣).
①滴定过程中可能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A.锥形瓶未润洗 B.锥形瓶中溶液变色后立刻停止滴定,进行读数
C.滴定管尖嘴内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点发现气泡 D.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②样品中氯化铁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①如图Ⅰ表示10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mL,如果刻度A为6,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mL.
②图Ⅱ表示50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如果液面处的 读数是a,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填代号) .
A.是a mL B.一定大于a mL
C.是(50﹣a) mL D.一定大于(50﹣a) 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100mL HNO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为0.6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值为(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A.0.225mol/L
B.0.30mol/L
C.0.36mol/L
D.0.45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在新制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氯水中含有(填化学式或离子符号)____________;向氯水中加入NaH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它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