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目前世界上新建的金矿中约有80%都采用氧化法提金。某工厂利用锌冶炼渣回收金、银等贵金属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HCN有剧毒,其Ka(HCN)=5×10-10,
Au++2CN-=[Au(CN)2]-平衡常数KB=1×1038
(1)磨矿细度对浸出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依据浸出率应选择磨矿细度_____为宜。
(2)生产中用生石灰调节矿泥pH>11.5,其目的之一是阻止溶液中的氰化物转化为HCN而挥发,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氰化”环节,是以NaCN溶液浸取调节pH的矿泥,敞口放置,将Au转换为Na[Au(CN)2]。
①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 “氰化”环节中,金的溶解速率在80℃时达到最大值,但生产中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10-2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③已知2H++[Au(CN)2]-Au++2HCN,该反应的K=____________。
(4)用锌还原NaAu(CN)2生成金,消耗的锌与生成的金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5)氰化物有剧毒,经合理处理就可以基本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H2O2可消除水中的氰化物(如NaCN),经以下反应实现:NaCN+H2O2+H2O=A+NH3↑。
①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②某废水用H2O2处理40min后,测得剩余总氰为0.16mg/L,除氰率达80%,计算0-40min时间段反应速率v(CN-)=____mg/(L·min)(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87% CN-+H2OHCN+OH- 4Au+8NaCN+O2+2H2O=4NaAu(CN)2+4NaOH 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氰化物的水解,增加了HCN的挥发速度,随温度的升高,Ca(OH)2的溶解度反而下降,部分碱从溶液中析出 4×10-20 1:2 NaHCO3 0.016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磨矿细度为87%,浸渣品位最高;(2)碱抑制CN-水解;(3)①“氰化”环节, NaCN溶液浸取调节pH的矿泥,敞口放置,氧气将Au氧化为Na[Au(CN)2];②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氰化物的水解,增加了HCN的挥发速度,温度的升高,Ca(OH)2的溶解度减小,部分碱从溶液中析出;③2H++[Au(CN)2]-Au++2HCN,该反应的K=
;(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计算用锌还原NaAu(CN)2生成金,消耗的锌与生成的金的物质的量之比;(5)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元素守恒分析A的化学式;②根据v(CN-)=
计算。
解析:(1)根据图示,磨矿细度时,浸渣品位最高,所以浸出率应选择磨矿细度87%为宜;(2)根据水解方程式是CN-+H2OHCN+OH-,碱能抑制CN-水解;(3)“氰化”环节,是以NaCN溶液浸取调节pH的矿泥,敞口放置,氧气将Au氧化为Na[Au(CN)2],①反应方程式是4Au+8NaCN+O2+2H2O=4NaAu(CN)2+4NaOH;②氧气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氰化物的水解,增加了HCN的挥发速度,随温度的升高,Ca(OH)2的溶解度反而下降,部分碱从溶液中析出,所以生产中控制反应液的温度在10-20℃;Ka(HCN)=5×10-10,即
Au++2CN-=[Au(CN)2]-平衡常数KB=
=1×1038, 2H++[Au(CN)2]-
Au++2HCN,平衡常数K=
4×10-20 ;(4)用锌还原NaAu(CN)2生成金,锌化合价由0变为+2价,金化合价由+1变为0,所以消耗的锌与生成的金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5)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元素守恒,NaCN、H2O2、H2O 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氢钠,故A是NaHCO3;②v(CN-)=
=
0.016 mg/(L·min)。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ω,物质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c= B. ω=
C. ω=
D. 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海水得到的粗食盐水中常含Ca2+、Mg2+、SO42—,需要分离提纯。现有含少量CaCl2、MgSO4的粗食盐水,在除去悬浮物和泥沙之后,要用4种试剂:①盐酸、②Na2CO3、③NaOH、④BaCl2来除去食盐水中的Ca2+、Mg2+、SO42—
。提纯时的操作步骤和加入试剂的情况如图。
图中a、b、c、d分别表示上述4种试剂中的一种,请回答:
(1)沉淀A的名称是________。
(2)试剂d是________;判断试剂d已经足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b、c后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两个)。
(4)现有下列仪器,过滤出沉淀A、B、C时必须用到的是____(填序号),仪器③的名称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的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空白处)。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
(3)步骤⑤是萃取、分液,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在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填标号),以下略。
A.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含碘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含碘苯溶液从上口倒出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立方烷(C8H8)外观为有光泽的晶体。其八个碳原子对称地排列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立方烷在空气中可燃,燃烧有黑烟产生
B. 立方烷一氧代物1种、二氯代物有3种、三氯代物也有3种
C. 立方烷是苯(C6H6)的同系物、也是苯乙烯(C6H5-CH=CH2)的同分异构体
D. 八硝基立方烷完全分解可能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铬和铜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铬原子的最高能层符号是_______,其价层电子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2) 比较第二电离能Cu______Zn(填“>”、“=”、“<"),理由是_________。
(3)铬的一种氧化物常温下呈蓝色,化学式为CrO5,已知该氧化物中铬为+6价,请写出CrO5的结构式___________。
(4)氧化亚铜溶于浓氨水中形成无色配离子[Cu(NH3)2]+,则该配离子中铜的化合价为________,杂化类型为_________。[Cu(NH3)2]2SO4中阴离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__。
(5)已知图1为铬的晶胞结构图,则铬晶胞属于______堆积,晶跑中实际拥有的铬原子数为_______;图2是铜的晶胞结构图,若其立方晶胞参数为a nm,该晶胞中原子的体积占晶胞体积的百分率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甲、乙两个容积均为1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A、2molB和1molA、1molB。相同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A(g)+B(g) xC(g) △H<0.测得两容器中c(A)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可能等于2也可能等于3
B. 若向平衡后的乙容器充入C,则再次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减小
C. 若升高甲容器的温度,可使甲容器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乙容器相同
D. 若其它条件不变,使乙容器体积变为2L,则平衡时乙容器中:0.25mol/L<c(A)<0.5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有机物M转化为X、Y、Z、W的四个不同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X官能团相同的X的同分异构体有9种
B. 反应②一定属于加成反应
C. W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D. Z的分子式为C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对电解氯化铜实验进行了研究。
装置 | 现象 |
电解一段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体,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烧杯壁变热,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 |
(1)甲认为电解过程中阳极产生的_________是溶液变绿的原因。
(2)乙查阅资料,CuCl2溶液中存在平衡:Cu2+ + 4Cl- [CuCl4]2-(黄色) ΔH>0。据此乙认为:电解过程中,[CuCl4]2-(黄色)浓度增大,与CuCl2蓝色溶液混合呈绿色。乙依据平衡移动原理推测在电解过程中[CuCl4]2-浓度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丙改用下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电解CuCl2溶液,对溶液变色现象继续探究。
装置 | 现象 |
电解相同时间时,阳极石墨表面产生气泡,溶液仍为蓝色;阴极石墨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U型管变热,冷却后阴极附近溶液仍为绿色 |
丙通过对现象分析证实了甲和乙的观点均不是溶液变绿的主要原因。丙否定甲的依据是________,否定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4)丙继续查阅资料:
i. 电解CuCl2溶液时可能产生[CuCl2]-,[CuCl2]-掺杂Cu2+后呈黄色
ii. 稀释含[CuCl2]-的溶液生成CuCl白色沉淀据此丙认为:电解过程中,产生[CuCl2]-掺杂Cu2+后呈黄色,与CuCl2蓝色溶液混合呈绿色。
丙进行如下实验:
a.取电解后绿色溶液2 mL,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b. 另取少量氯化铜晶体和铜粉,向其中加2 mL浓盐酸,加热获得含[CuCl2]-的黄色溶液。
c. 冷却后向上述溶液……
d. 取c中2 mL溶液,加20 mL水稀释,静置5分钟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① 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写出b中生成[CuCl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补充c中必要的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据此得出结论:电解时阴极附近生成[CuCl2]-是导致溶液变绿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