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I (6分) 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200mL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分别写出三个装置中铁片表面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                         ;B                   ;C                        
(2)一段时间后,三个烧杯中的硫酸恰好全部被消耗,C中产生了3.36L(标准状况)气体,,则原稀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mol·L-1。此时,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写序号) 。
(3)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
Ⅱ(7分)某科研单位利用电化学原理用SO2来制备硫酸,装置如下图,含有某种催化剂。电极为多孔的材料,能吸附气体,同时也能使气体与电解质溶液充分接触。

(1)通入SO2的电极为_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电极区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电解质溶液中的H通过质子膜________(填 “向左”“向右”或“不”)移动,通入氧气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 I (1)A   Fe+2H+=Fe2++H2↑。B Fe-2e- ="==" Fe2+    C  2H+ +2e- === H2
(2)0.75  mol·L-1。    C> A= B  (3)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AC (填写序号)。
II  (1)负  SO2-2e+2H2O===SO+4H(2分)  减小
(2) 向右  O2+4e+4H===2H2O (2分)    (其余每空1分)

试题分析:I (1)根据装置图的特点可知,A是铁的化学腐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B和C都是原电池,其中B中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C中铁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是2H+ +2e-=H2↑。
(2)氢气的物质的量是3.36L÷22.4L/mol=0.15mol,则根据氢原子守恒可知,稀硫酸的浓度是0.15mol÷0.2L=0.75mol/L。锌的摩尔质量大于铁的,所以三个烧杯中液体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
(3)A中是化学腐蚀,B中是铁的析氢腐蚀,C中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所以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AC。
II  (1)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在反应中SO2失去电子,所以通入SO2的电极为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O2-2e+2H2O===SO+4H,因此此电极区pH减小。
(2)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电解质溶液中的H通过质子膜向右移动,通入氧气的是正极,电极反应式是O2+4e+4H===2H2O。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观察下列几个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阳极上析出红色固体
B.装置②中铜片应与电源负极相连
C.装置③中外电路电流方向:b极 →a极
D.装置④中阴极反应:2 Cl--2e-= 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下列各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置①检验加热时产生的乙烯
B.装置②精炼铜,则d极为粗铜,c极为纯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C.图③表示Zn-Cu原电池反应过程中的电流强度的变化,T时可能加入了H2O2
D.装置④分离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B.目前使用的手机电池为二次电池,放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无关
D.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2)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下列装置中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填序号)。写出该装置正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3)锌锰干电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池,其正极材料是石墨棒,它在放电时总反应式可表示为:Zn+ 2 MnO2 + 2 NH4+ ="=" Zn2+ + Mn2O3(S)+ 2NH3 + H2O。写出该电池负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当电极锌消耗6.5g时,可对外提供的电子是        mol。
(4)右图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a极是负极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
③.该装置可以将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④.氢氧燃料电池是环保电池
(5)人类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问题。利用化学反应可以有效的进行治理。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可在汽车尾气系统中增加催化转化装置,尾气中的CO、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液是KOH溶液。该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②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OH-浓度增大;③工作时电流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④溶液中阴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A.①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汽车上用的铅蓄电池是以一组充满海绵状态的铅板和另一组结构相似的充满二氧化铅的铅板组成,用H2SO4作电解液。总反应为:Pb+PbO2+2H2SO4  2PbSO4+2H2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阴极反应为:Pb + SO42- -2e- =PbSO4
B.放电时,当外电路上有2mol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1mol
C.放电时溶液中H+向负极移动
D.充电时阳极附近溶液的pH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量非常惊人,在潮湿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是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
(1)在潮湿空气中,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的负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2)已知草酸(H2C2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O↑ + CO2↑ + H2O,下列装置中,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是              (填答案编号)。

(3)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铁锈样品的组成(假定铁锈中只有Fe2O3·nH2O和Fe两种成份),利用草酸分解产生的CO和铁锈反应,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为得到干燥、纯净的CO气体,洗气瓶A、B中盛放的液态试剂依次可能是             (填答案编号)。
a. 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无水氯化钙
②E装置的作用是                                                   
上述装置最后尾气处理的方法是            
③准确称量样品的质量10.00g置于硬质玻璃管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量(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32 g,D中浓硫酸增重0.72 g,则n =            
④在本实验中,下列情况会使测定结果n偏大的是        (填答案编号)。
a.缺少装置B   b.缺少装置E    c.反应后的固体中有少量Fe2O3·n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如图A、B两个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__池,Pt1为______极。
(2)当电路中通过0.02mol电子时,A溶液质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g;
同时B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224mL,则反应前B池中原混合溶液中Cu2+的浓度是__ ______(设B中原混合液的体积为20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的电化腐蚀和化学腐蚀本质相同,但电化腐蚀伴有电流产生
B.钢铁腐蚀最普遍的是吸氧腐蚀,负极吸收氧气最终转化为铁锈
C.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
D.埋在地下的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可以减缓腐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