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选择下列物质填空

1①蔗糖溶液 ②盐酸 NH3 ④熔融BaSO4 Fe(OH)3胶体 ⑥液态HCl NH3·H2O ⑧金刚石 Cu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非电解质是____________

2已知3.01×1024个氖原子的质量为w g,则氖气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

3V1L 0.1mol/L NaOH溶液与V2L 0.3mol/L Ba(OH)2溶液混合所得溶液OH-浓度为0.3mol/L如果混合后体积为混合前的体积和V1V2= ____________

4气体化合物A分子式可表示为OxFy,已知同温同压下10 mL A受热分解生成15 mL O210 mL F2,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 ②④⑤⑨ ④⑥⑦ g·mol1 32 O3F2

【解析】1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可以导电能导电的物质是盐酸熔融BaSO4Fe(OH)3胶体Cu;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是熔融BaSO4液态HClNH3·H2O;于水和在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属于非电解质是氨气;(2)已知3.01×1024个氖原子的质量为w g物质的量是3.01×1024÷6.02×1023/mol5.0mol则氖气的摩尔质量是。(3根据混合过程中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解得V1V2=32;(4)同温同压下10mLA受热分解生成15mLO210mLF2,则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2OxFy3O2+2F2因此根据原子守恒可知A的化学式为O3F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下列与之相悖的是

A. 着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高效新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B. 为了减少SO2和NOx的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到大气之前必须回收处理

C. 大力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D.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城乡环境,关爱人类生存空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2(g) + 3H2(g) 2NH3(g),500K、30MPa下n(NH3)、n(H2)和n(N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属于氢气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填“I”、“II”或“Ⅲ”)。

(2)关于t2时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t2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t2时II和III代表的物质反应速率相同

c.t2时氢气、氮气与氨气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2 D.t2时氨气与氢气的物质的量相同

(3)对于II所代表的物质,其逆反应速率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填“c”、“d”或“g”);对于I所代表的物质,其正反应速率最小的点是___________ (填“a”、“e”或“f”)。

(4)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温度,在改变的这个温度下反应至t3时刻,此时n(H2)比图象中的值大,那么该温度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673 K B.273 K C.373 K

(5)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2和6 mol H2,—定条件下建立平衡:N2(g) + 3H2(g) 2NH3(g) △H=-92.2kJ/mol,测得 N2 的转化率为 90%,则在此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kJ。若与上述反应的温度和体积相同时,向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NH3,则达平衡后,反应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Na+2H2O2NaOH+H2↑+Cl2 B. NaOH+HCl═NaCl+H2O

C. CaO+H2O═Ca(OH)2 D. NH4ClNH3↑+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立足教材实验是掌握高中化学实验的基础,是理解化学科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思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途径:

(1)实验1:取一块金属钠,在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这个实验中还需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

(2)实验2: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把反应的现象和相应结论填入空格,”--钠的密度比水小”--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______________

(3)实验3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

A.火焰温度太低不能使铝燃烧 B.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C.氧化铝的熔点比倡的熔点高 D.打磨砂纸不能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4)实验4:把少量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

生成的气体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可以看到__________

(5)实验5: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该反应每消耗1mol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6)实验6: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可以看到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发生这种颜也变化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ClBrFe2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现向FeBr2FeI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c线分别代表溶液中____________的变化情况;

2原溶液中Fe2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当通入2mol Cl2时,溶液中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容积为1.0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 ΔH,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ΔH__________0(填“>”或“<”);100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在0~60 s时段,平均反应速率v(NO2)为__________molL-1s-1,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时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温度为T,c(N2O4) 以0.0020 molL-1s-1的平均速率降低,经10 s又达到平衡。则T__________100(填“大于”或“小于”)。

(3)利用图(a)和(b)中的信息,按图(b)装置(连通的A、B瓶中已充有NO2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B瓶中气体颜色比A瓶中的_________(填“深”或“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酸性KMnO4H2C2O4草酸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KMnO4溶液已酸化

实验序号

A溶液

B溶液

20 mL 0.1 mol·L1H2C2O4溶液

30 mL 0.01 mol·L1KMnO4溶液

20 mL 0.2 mol·L1H2C2O4溶液

30 mL 0.01 mol·L1KMnO4溶液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已知H2C2O4是二元弱酸

2该实验探究的是 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CO2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填实验序号

3若实验2 min末收集了2.24 mL CO2标准状况下,则在2 min末, cMnO4__________mol/L假设混合液体积为50 mL

4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本实验还可通过测定 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一条即可

5)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其中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饱和食盐水;②乙醇;③铁片;④液态硫酸;⑤碳酸钙固体⑥干冰;⑦熔融硫酸钾;⑧铝条;⑨烧碱;⑩石墨。

1)用序号回答,能导电的是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

2)写出③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

3)写出⑧与⑨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储氢纳米碳管的成功研制体现了科技的进步。用电弧法合成的碳纳米管常伴有大量的杂质碳纳米颗粒。这种碳纳米颗粒可用氧化气化法提纯。其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CCO2H2SO4K2Cr2O7K2SO4Cr2(SO4)3H2O 七种。请用上述物质填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C +_____ +□H2SO4 +□ +□Cr2(SO4)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