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微粒中,最易得电子的是( )
A.Cl-B.Na+C.FD.S2-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使一镁铝合金粉末在过量稀H2SO4中溶解,在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w和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合金中镁和铝的质量之比为( )
A.2:3
B.1:1
C.4:3
D.8: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中括号内),溶液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
A.ZnCl2[ZnSO4]B.NaOH[H2O]C.CuCl2[HCl]D.CuSO4[Cu(O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石油分馏得到的轻汽油可在Pt催化下脱氢环化,逐步转化为芳香烃。以链烃A为原料合成两种高分子材料的路线如下:
已知以下信息:
① B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只有一组峰;G为一氯代烃。
②
回答以下问题:
(1)B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2)G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J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4)F合成丁苯橡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I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________种(不含立体异构)。
①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4组峰,且面积比为6:2:1:1的是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2-甲基己烷和一氯甲烷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化合物E的合成路线: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期发现,H2S是继NO、CO之后的第三个生命体系气体信号分子,它具有参与调节神经信号传递、舒张血管减轻高血压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事实中,不能比较氢硫酸与亚硫酸的酸性强弱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氢硫酸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而亚硫酸可以
B.氢硫酸的导电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亚硫酸
C.0.10 mol·L-1的氢硫酸和亚硫酸的pH分别为4.5和2.1
D.氢硫酸的还原性强于亚硫酸
(2)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通过计算,可知系统(Ⅰ)和系统(Ⅱ)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制得等量H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
(3)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COS(g)+H2O(g)。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①H2S的平衡转化率α1=_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________。
②在620 K重复实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2S的转化率α2_______α1,该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
③向反应器中再分别充入下列气体,能使H2S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H2S B.CO2 C.COS D.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由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由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SiO3 , 可知SiO2不是H2SiO3的酸酐
B.由SiO2+2C Si+2CO↑,可知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C.CO2通入Na2Si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知酸性H2CO3>H2SiO3
D.SiO2可与NaOH溶液反应,也可与氢氟酸反应,可知SiO2为两性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汽车尾气装置中,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NO为氧化剂,N2为氧化产物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NO和N2
C.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催化转化总反应为2NO+O2+4CO 4CO2+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a mol Na和amol Al一同投入m g足量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g·㎝-3,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82a /(46a + m)%B.82000a /(46a + 2m)%
C.8200a /(46a + m)%D.8200a /(69a +2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