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Ki1(H2CO3)> Ki1(H2S)。现有以下试剂:盐酸、醋酸、苯酚、碳酸钙、醋酸钠溶液、硫化钠溶液,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醋酸、苯酚、碳酸的酸性 |
B.比较盐酸、醋酸、碳酸的酸性 |
C.比较醋酸、氢硫酸、碳酸的酸性 |
D.比较盐酸、碳酸、氢硫酸的酸性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关于图中各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能验证AgCl沉淀可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沉淀 |
B.装置②能测量锌与硫酸的反应速率 |
C.装置③能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
D.装置④的X电极是负极,则能验证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 NO3)2的混合液 | 比较确定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B | 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3水溶液的pH | 确定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
C |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 |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
D | 室温下,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再分别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带漏斗U型管中装有足量的煤油和水的混合物,静置后投入一小块碱金属。可观察到金属在煤油和水的界面a附近上下往复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碱金属可能是钾或钠 |
B.反应一段时间煤油会燃烧 |
C.碱金属上下运动是由于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气 |
D.若是金属锂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①所示实验装置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 |
B.图②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C.图③铁片最终完全溶解,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D.图④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aCl溶液中的Cl2,可加入酒精后分液 |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装入标准浓度的溶液滴定 |
C.用排水法收集稀HNO3和Cu反应产生的NO气体 |
D.用KSCN溶液和氯水鉴别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分)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材料。
(1)合成该物质的步骤如下:
步骤1:配制0.5 mol·L-1MgSO4溶液和0.5 mol·L-1NH4HCO3溶液。
步骤2:用量筒量取500 mL NH4HCO3溶液于1 000 mL三口烧瓶中,开启搅拌器。温度控制在50 ℃。
步骤3:将250 mL MgSO4溶液逐滴加入NH4HCO3溶液中,1 min内滴加完后,用氨水调节溶液pH到9.5。
步骤4:放置1 h后,过滤、洗涤。
步骤5:在4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 h,得碳酸镁晶须产品(MgCO3·nH2O n=1~5)。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3中加氨水后的离子方程式 。
(2)测定合成的MgCO3·nH2O中的n值。称量1.000 g碳酸镁晶须,放入如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水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5 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30 ℃,最后的烧杯中的溶液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2次。
①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
②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 。
③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烧杯中的溶液时应选用 为指示剂,若盛放盐酸的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未排尽,滴定后无气泡(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测CO2的量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④设3次实验测得每1.000 g碳酸镁晶须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平均值为a mol,则n值为 (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3)称取100 g上述晶须产品进行热重分析,热重曲线如图。则该条件下合成的晶须中,n= (选填1、2、3、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列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热时,a上部聚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
B.加热时,发现b中I2变为紫色蒸气,在上部又聚集为紫黑色的固体 |
C.加热时,c中溶液红色变深,冷却后又变浅 |
D.e内气体颜色变浅,d内气体颜色加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