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得到氯气,如图是制取并探究Cl2化学性质的装置图。

(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B、C中应分别盛放的试剂为                     
(3)E中若装有Fe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E中若装有淀粉碘化钾溶液,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4)实验中发现:浓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生成氯气,稀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不生成氯气。针对上述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a.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通入HCl气体加热
b.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加入NaCl固体加热
c.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加入浓硫酸加热
d.MnO2与NaCl的浓溶液混合加热
e.浓硫酸与NaCl固体、MnO2固体共热
①实验b的目的是                                                     ,实验c的目的是                                                  
②实验现象:a、c、e有黄绿色气体生成,b、d没有黄绿色气体生成。由此得出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是                                                             

(1)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3)2Fe2+Cl2=2Fe3+2Cl
溶液变蓝
(4)①探究c(Cl)对反应的影响 探究c(H)对反应的影响 ②c(H)的大小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反应产物的定性探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已略去)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烧杯中的溶液通常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现象是            
                                                                   
(4)实验结束后,证明A装置试管中反应所得产物是否含有铜离子的操作方法是                                                                                                                       
(5)为说明浓硫酸中的水是否影响B装置现象的判断,还须进行一次实验。实验方案为                                                                                                                                
实验Ⅱ:反应产物的定量探究
(6)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过程中,发现有黑色物质出现,经查阅文献获得下列资料。
资料1:

硫酸/mol·L-1
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
黑色物质消失的温度/℃
15
约150
约236
16
约140
约250
18
约120
不消失
资料2:X-射线晶体分析表明,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为Cu2S、CuS、Cu7S4中的一种或几种。仅由上述资料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__。
a.铜与浓硫酸反应时所涉及的反应可能不止一个
b.硫酸浓度选择适当,可避免最后产物中出现黑色物质
c.该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硫酸浓度≥15 mol/L
d.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快出现、越难消失
(7)为测出硫酸铜的产率,将该反应所得溶液中和后配制成250.00 mL溶液,取该溶液25.00 mL加入足量KI溶液振荡,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b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3次实验平均消耗该Na2S2O3溶液V mL。若反应消耗铜的质量为a g,则硫酸铜的产率为                      _。(已知:2Cu2+4I===2CuI+I2,2S2O+I2===S4O +2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为了探究AgNO3的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1)装置B的作用是       
(2)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3)【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黑色固体不溶解
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设计使用如下装置验证: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产生。(假设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导气管中气体体积忽略不计,且忽略反应中溶液的体积变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铜和浓硝酸反应前,挤压打气球,经A、B、C三个装置后,进入装置D中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通入该气体的目的是               ;进行此步操作时应关闭   (填“K1”“K2”或“K3”,下同),打开                   
(2)若装置C的硬质玻璃管中出现堵塞,则装置B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3)关闭K1、K2,打开K3,由分液漏斗向装置D的试管中滴加浓硝酸。待Cu和浓硝酸反应结束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装置D的试管中加入CCl4至满。则装置D的试管中一定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4)从装置E所得溶液中取出25.00 mL,用0.1000 mol/L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当恰好呈中性时消耗NaOH溶液18.00mL ,则装置E中所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5)实验前量气管的液面读数为368.50 mL,实验后量气管的液面读数为224.00 mL。则上述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中       (填“有”或“无”)NO生成,写出推导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CaCO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另外有少量的含硫化合物。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下列装置可用于CO2气体的提纯和干燥。

完成下列填空:
(1)用浓盐酸配制1∶1(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 mol·L-1),应选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玻璃棒        c.量筒        d.容量瓶
(2)上述装置中,A是       ,NaHCO3溶液可以吸收       
(3)上述装置中,B物质是       。用这个实验得到的气体测定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如果B物质失效,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受影响”)。
(4)一次性饭盒中石蜡(高级烷烃)和CaCO3在食物中的溶出量是评价饭盒质量的指标之一,测定溶出量的主要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剪碎、称重→浸泡溶解→过滤→残渣烘干→冷却、称重→恒重
为了将石蜡和碳酸钙溶出,应选用的试剂是       
a.氯化钠溶液      b.稀醋酸       c.稀硫酸       d.正己烷
(5)在溶出量测定实验中,为了获得石蜡和碳酸钙的最大溶出量,应先溶出       ,后溶出       
(6)上述测定实验中,连续       ,说明样品已经恒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装置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请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同时装置B也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处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应是        (填字母编号)。

编号
 
I
 
II
 
III
 
a
 
干燥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湿润的有色布条
 
b
 
干燥的有色布条
 
无水硫酸铜
 
湿润的有色布条
 
c
 
湿润的有色布条
 
浓硫酸
 
干燥的有色布条
 
d
 
湿润的有色布条
 
无水氯化钙
 
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          (填“能”或“不能”)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            
(5)装置F的作用是                  ,其烧杯中的溶液不能选用下列中的      (填字母编号)。
a.饱和NaOH溶液      b.饱和Ca(OH)2溶液
c.饱和Na2SO3溶液     d.饱和Na2C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将足量铜和10 mL 18 mol·L-1浓硫酸共热,直到无气体生成为止(假定反应前后试管中溶液的体积不变)。
     
图1                              图2
(1)比较两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①           ;②            
(2)①甲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甲认为硫酸剩余的理论依据是    
②下列药品中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硫酸剩余的是_______。(选填编号)

A.过量铁粉 B.氯化钡溶液 C.银粉 D.碳酸氢钠溶液
(3)乙在拆除图2装置前,不打开胶塞,为使装置中的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          
(4)为定量测定当剩余硫酸浓度不大于何值时,铜与硫酸就不能反应,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甲方案: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过的盛有     的干燥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干燥管质量增加m g。其余酸浓度为       mol·L-1
②乙方案:分离出反应后的溶液并加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取20.00 mL于锥形瓶中,滴入2~3滴      ,(选填“酚酞”、“甲基橙”)用0.1000mol·L-1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已知氢氧化铜开始沉淀的pH约为5),用去NaOH溶液V mL。其余酸浓度为      mol·L-1
③甲、乙两方案比较,你认为误差较大的是      ,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木炭和浓硝酸为起始原料,探究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设计装置如下(忽略装置中空气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好仪器后,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推测B中可以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4)装置D中除生成NaNO2外,还有另一种固态物质Y,Y的化学式是________;可以通过适当改进,不产生Y物质,请你提出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亚硝酸是弱酸,不稳定,室温下存在反应3HNO2=HNO3+2NO↑+H2O;在酸性溶液中,NO2-可将MnO4-还原为Mn2且无气体生成。
①写出检验D中产物是亚硝酸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
②E装置中试剂X可以是________。

A.稀硫酸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稀硝酸 D.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得到氯气,如图是制取并探究Cl2化学性质的装置图。

(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B、C中应分别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
(3)E中若装有Fe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E中若装有淀粉碘化钾溶液,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发现:浓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生成氯气,稀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不生成氯气。针对上述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a.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通入HCl气体加热
b.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加入NaCl固体加热
c.稀盐酸滴入MnO2中,然后加入浓硫酸加热
d.MnO2与NaCl的浓溶液混合加热
e.浓硫酸与NaCl固体、MnO2固体共热
①实验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现象:a、c、e有黄绿色气体生成,b、d没有黄绿色气体生成。由此得出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