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氧化钛是制取航天航空工业钛合金的重要原料.用钛铁矿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含少量、MgO、等杂质作原料生产金属钛和绿矾等产品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已知:Ti有两种价态,在水溶液中主要以无色、紫色形式存在.
请回答下列问题:
硫酸与反应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滤液1中加入适量铁粉,至刚好出现紫色为止,此时溶液仍呈强酸性.
已知:氧化性:则加入铁粉的作用是______.
滤液2中加入适量的试剂A,可选用______填编号.
稀通入鼓入空气
已知,101kPa时,由二氧化钛制取四氯化钛所涉及的反应有:
,
,
反应______.
用石墨作阳极、钛网作阴极、熔融作电解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获得金属钙,并以钙为还原剂还原二氧化钛制备金属钛.写出阴极区反应的电极总反应式是______.
假如中的铁元素占矿物中铁元素总量的;某次生产中,向滤液1中加入纯铁粉为bkg,得到绿矾晶体的质量为cKg,整个过程中铁元素的总利用率为,Ti元素的转化率为,其他损失忽略不计.按上述流程,得到______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已知:
【答案】; 使完全还原为;同时避免过量的铁将还原成,影响产品的纯度; ; ; ;
【解析】
钛铁矿主要成分,含、等杂质加入硫酸加热反应得到固体熔块,加入水水浸,得到浸取液中加入铁屑将Fe3+还原为Fe2+,过滤得到X晶体为绿矾晶体和滤液,加入水反应生成,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钛。
钛铁矿主要成分,与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和,结合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
加入铁屑至浸出液显紫色,说明浸出液中含有,加入铁屑作还原剂,将还原为,同时防止被氧化。
富含溶液,加入粉末与反应,降低了溶液中,促进TiO2+水解。
由得反应。
电解时,阴极Ti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
由中铁与钛的关系的钛的含量为:。
利用绿矾的质量,先求出Fe元素的总量,去掉加入铁粉的质量,即可得到中铁的质量,再利用化学式中Fe、Ti的质量关系,便可求出Ti的质量,从而求出TiO2的质量。
钛铁矿主要成分,含、等杂质加入硫酸加热反应得到固体熔块,加入水水浸,得到浸取液中加入铁屑将Fe3+还原为Fe2+,过滤得到X晶体为绿矾晶体和滤液,加入水反应生成,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钛。
钛铁矿主要成分与硫酸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和,结合原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为:。答案为:;
加入铁屑至浸出液显紫色,说明浸出液中含有,加入铁屑作还原剂,将还原为,防止被氧化成。答案为:使完全还原为;同时避免过量的铁将还原成,影响产品的纯度;
富含溶液,加入粉末与反应,降低了溶液中,使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可得到粗产品。答案为:b;
由得:。答案为:;
电解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电极方程式为。答案为:;
由中铁与钛的关系的钛的含量为:。
设铁元素总质量为xkg
.
中铁的质量为:.
又设得到质量为ykg
kg
故答案为:10-3。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用“键线式”简化表示,有机物A的结构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属于烃类B.一氯代物有1种
C.二氯代物有3种D.相同条件下,燃烧该物质与等质量的苯,耗氧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利用乙烯催化氧化制备乙醛同时能获得电能的一种装置,其电池总反应为:2CH2=CH2+O2→2CH3CH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正极区溶液的pH增大
C.负极反应式为CH2=CH2-2e-+H2O=CH3CHO+2H+D.每有0.1 mol O2反应,则溶液中迁移0.4 mol 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下图所示,图Ⅰ是恒压密闭容器,图Ⅱ是恒容密闭容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在Ⅰ、Ⅱ中分别加入2mol和2mol,开始时容器的体积均为V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状态提示:物质X,Y的状态均未知,物质Z的状态为气态),2X(?)+Y(?)aZ(g)此时Ⅰ中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ⅠⅡⅢ
A.物质Z的化学计量数 a= 2
B.若X、Y均为气态,则在平衡时X的转化率:Ⅰ<Ⅱ
C.若Ⅱ中气体的密度如图Ⅲ所示,则X、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
D.若X为固态、Y为气态,则Ⅰ、Ⅱ中从开始到平衡所需的时间:Ⅰ>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0.4mol N2气体和1mol H2气体在2L固定的容器内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g)+3H2(g)2NH3(g),若2min后测得NH3的浓度为0.2molL-1,
(1)2min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
(2)2min时三种气体的总量为_____mol。
(3)相同温度下,若2min后该反应达平衡,则反应前后的气体压强比为___ 。
(4)下列措施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___(填字母)。
A.恒温恒容充入He气 B.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C.恒温恒压充入He气 D.使用催化剂
(5)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破坏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已知:1molN2和3molH2反应生成2molNH3时放出热量93kJ:
化学键 | H-H | N-H | N≡N |
键能kJ/rmol | 436 | a | 945 |
试根据表中所列键能数据计算a的数值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某化工厂将合成氨、制纯碱和生产尿素工艺联合,简易流程如下:
时101kPa时,测得生成17g,放出热量,写出合成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 .
合成氨原料气中的杂质硫化氢用稀氨水吸收,副产品是酸式盐.该副产品的化学式为 ______ .
反应器2分离出来的氮气和氢气再通入反应器1,其目的是 ______ 向反应器3充入原料的顺序是:先加氯化钠溶液,通入氨气至饱和,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制得反应器3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工业上可用碳、甲烷与水蒸汽反应制氢气
,,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______ ,为了提高碳的转化率,宜采用下列措施中的填字母编号 ______ .
A.增大压强增加碳的量升高温度增加水的量使用催化剂及时移出CO、
有些国家水电丰富,采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钠溶液制氢气,电解时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
若仅以、空气、为原料制尿素,标准状况下,理论上最多能制 ______ 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应为I2O5(s)+5CO(g)5CO2(g)+I2(s);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I2O5固体的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测得CO2气体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时,CO的转化率为20%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恒定,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b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b>Kd
D.0→a点时,0到0.5 min反应速率v(CO)=0.3 molL﹣1mi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CH2=CH2+Br2→CH2BrCH2Br
B.2CH3CH2OH+O22CH3CHO+2H2O
C.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D.C3H8 + 5O2 3CO2 + 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某研究小组通过如下简化流程,将工业制硫酸的硫铁矿渣(铁主要以Fe2O3存在)转变成重要的化工原料FeSO4(反应条件略)。
活化硫铁矿还原Fe3+的主要反应为:FeS2+7Fe2(SO4)3+8H2O=15FeSO4+8H2SO4,不考虑其他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Ⅰ步H2SO4与Fe2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第Ⅱ步中Fe3+是否完全还原,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KMnO4溶液 B.淀粉-KI溶液 C.KSCN溶液
(3)第Ⅲ步加FeCO3调溶液pH到5.8左右,然后在第Ⅳ步通入空气使溶液pH降到5.2,此时Fe2+不沉淀,滤液中铝、硅杂质除尽。通入空气引起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FeSO4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FeS2(二硫化亚铁)纳米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制造高容量锂电池,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4Li+ FeS2=Fe+2Li2S,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5)FeSO4可转化为FeCO3,FeCO3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可制得铁系氧化物材料。
已知25℃,101kPa时:4Fe(s)+ 3O2 (g)=2Fe2O3(s)H=-1648kJ/mol
C(s)+O2(g)=CO2(g)H =-392kJ/mol
2Fe(s)+2C(s)+3O2(g)=2FeCO3(s)H =-1480kJ/mol
FeCO3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生成Fe2O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6)假如烧渣中的铁全部视为Fe2O3,其含量为p。将b kg质量分数为c的硫酸加入到a kg烧渣中浸取,铁的浸取率为q,其他杂质浸出消耗的硫酸以及调pH后溶液呈微酸性所残留的硫酸忽略不计。按上述流程,第Ⅲ步应加入FeCO3___________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