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研究碳、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对于环境的改善有重大意义。
(1)氧化还原法消除NOx的转化如下:
已知:NO(g)+O3(g)=NO2(g)+O2(g) △H=-200.9kJ/mol
2NO(g)+O2(g)=2NO(g) △H=-116.2kJ/mol
则反应I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设想将CO按下列反应除去:2CO(g)=2C(s)+O2(g) △H>0,请你分析该设想能否实现?______(填“是”或“否”) ,依据是_____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CO可与粉末状的氢氧化钠作用生成甲酸钠。已知常温时,甲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70×10-4。
① 甲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请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__。
② 向20mL 0.1mol/L的甲酸钠溶液中滴加10ml 0.1mol/L的盐酸,混合液呈______性(填“酸”或“碱”),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4)活性炭也可用于处理汽车尾气中的NO。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1000molNO和2.030mol固体活性炭,生成A、B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测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表:
①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 200℃时,平衡后向恒容容器中再充入0.1molNO,再次平衡后,NO的百分含量将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计算反应体系在335℃ 时的平衡常数_______。
【答案】 ⑴ 3NO(g)+O3(g)===3NO2(g) ΔH=-317.1 kJ·mol-1
⑵ 否 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根据G=ΔH -T·ΔS,G>0
⑶①HCOO-+H2OHCOOH + OH- ② 酸 c (Na+)>c(HCOO-)>c (Cl-)>c(H+)>c(OH-) ⑷①放热 ②不变 ③0.25
【解析】(1)反应ⅠNO(g)和O3(g)根据盖斯定律,①NO(g)+O3(g)═NO2(g)+O2(g)
△H=-200.9kJ/mol,②2NO(g)+O2(g)═2NO(g)△H=-116.2kJ/mol,得目标反应的反应热等于①+②,所以I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NO(g)+O3(g)═3NO2(g)△H=-317.1 kJmol-1;
(2)根据△G=△H-T△S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如果△G<0,反应能自发进行,△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2CO(g)=2C(s)+O2(g),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根据G=△H-T△S,G>0,不能实现;
(3)①甲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所以水溶液呈碱性,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原因HCOO-+H2OHCOOH+OH-;
②向20mL 0.1mol/L的甲酸钠溶液中滴加10ml 0.1mol/L的盐酸,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甲酸、甲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以甲酸的电离为主,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COO-)>c(Cl-)>c(H+)>c(OH-);
(4)①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由200℃时,各物质的量关系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NOA+B,两边气体的计量数相等,而平衡后向恒容容器中再充入0.1molNO,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所以NO的百分含量将不变;
③平衡常数等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比上反应的浓度幂之积,所以K==0.25。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气体A标准状况时的密度是1.25 g/L,B单质是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D为黄绿色气体,F为金属单质。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E可用作氮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C分子的结构式是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反应③是化合反应,且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F的化学式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Cu2+、NO3﹣、SO42﹣
B.K+、Na+、Cl﹣、CO32﹣
C.Zn2+、NH4+、NO3﹣、Cl﹣
D.K+、Na+、MnO4﹣、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A. 可用溴水鉴别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
B. 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甲烷中混有的杂质乙烯
C. 制备氯乙烷(C2H5Cl):将乙烷和氯气的混合气放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D. 证明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2mol金属钠,一半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另一半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则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
A.1:2
B.2:1
C.4:1
D.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