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2年冬天,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在空气质量报告中,SO2的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了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有三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以下三种测定方法。

I.氧化还原法:甲同学根据化学反应原理SO2+I2+2H2O=H2SO4+2HI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该实验需80ml浓度为5×10-4mol/L的碘
溶液,甲同学应选择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
(2)广口瓶中使用多孔球泡的目的是         
(3)在甲同学所配碘溶液浓度准确,并且量取药品及 实验过程中各种读数均无错误的情况下,利用上述装置所测定的SO2含量仍然比实际含量低,请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至少写两种原因)
                                                     
II.重量法:乙同学拟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组成简易装置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实验操作过下:
按如下实验装置图安装好仪器,在广口瓶中盛放足量的H2O2水溶液,用规格为20ml的针筒抽气100次,使空气中的SO2被H2O2水溶液充分吸收(SO2+H2O2=H2SO4)。在吸收后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H2SO4+BaCl2=BaSO4↓+2HCl),经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后进行称量,得白色固体0.18mg。

(4)取样处空气中SO2含量为    mg/L(精确到0.001)。
(5)现查阅资料知,常温下BaSO3的Ksp为5.48×10-7,饱和亚硫酸溶液中c(SO32-)=6.3×10-8mol/L。有同学认为以上实验不必用H2O2吸收SO2,直接用0.lmol/L BaCl2溶液来吸收SO2即可产生沉淀,你认为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请利用以上数据简述理由     
III.仪器法:丙同学直接使用一种SO2浓度智能监测仪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这种监测仪是利用电化学原理,根据电池产生电流的强度来准确测量SO2浓度的。该电池总的化学反应原理为:2SO2+O2+2H2O=2H2SO4
(6)请写出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14分)
(1)100ml  (2分)
(2)多孔球泡有利于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吸收SO2 气体;(2分)
(3)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棉花球不干燥吸收部SO2 气体等;(只要答案合理均可给分);(2分)
(4)0.025 mg (2分)
(5)不正确(2分);因为溶液中 cBa2+ =0.lmol/L,CSO32- 小于6.3×10-8 其乘积小于BaSO3的Ksp
所以不会产生沉淀(2分)
(6)SO2-2e+2H2O=4H++ SO42-(2分)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本题的关键是测定空气中的SO2含量,分别用氧化还原法、重量法、仪器法来进行测定;
(1)常用的容量瓶容积有100 ml、250 ml、500ml、1000 ml,配置80 ml溶液选用100 ml合适;
(2)增大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吸收SO2 气体;
(3)只要是引起SO2 没有和碘溶液反应的都会造成所测定的SO2含量仍然比实际含量低;
(4)抽气100次气体体积为2000 ml,即2 L,得到沉淀0.18 mg 根据SO2~H2SO4~BaSO4
64           233
X            0.18 mg
X="0.049" mg  则每升空气中SO2含量为0.025 mg
(5)浓度离子积Qc<Ksp 没有沉淀生成;Qc=Ksp 溶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Qc>Ksp ,溶液有沉淀生成;因为溶液中 cBa2+ =0.lmol/L,CSO32- 小于6.3×10-8 其乘积小于BaSO3的Ksp 所以不会产生沉淀, 溶液有沉淀生成
(6)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考点:本题以探究实验为基础,考察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化学计算、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用甲装置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B.用乙装置可制得金属锰,用同样的装置可制得金属铬
C.用丙装置可实现对铁钉的保护
D.用丁装置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气体产物只有N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 NO3)2的混合液
 
比较确定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测同温同浓度Na2CO3和Na2SiO3水溶液的pH
 
确定碳和硅两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
 
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
 
D
 
室温下,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再分别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带漏斗U型管中装有足量的煤油和水的混合物,静置后投入一小块碱金属。可观察到金属在煤油和水的界面a附近上下往复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碱金属可能是钾或钠
B.反应一段时间煤油会燃烧
C.碱金属上下运动是由于与水反应产生了氢气
D.若是金属锂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①所示实验装置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 
B.图②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图③铁片最终完全溶解,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图④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B.进行焰色反应时,所用铂丝先用NaOH溶液洗涤并充分灼烧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
D.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需用待测液润洗2次,再加入待测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aCl溶液中的Cl2,可加入酒精后分液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装入标准浓度的溶液滴定
C.用排水法收集稀HNO3和Cu反应产生的NO气体
D.用KSCN溶液和氯水鉴别FeCl3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制取活性ZnO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铁粉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同学选用下列仪器,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

①甲同学使用的药品是熟石灰与氯化铵,则应选用装置_______(填写装置代号),生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选用了装置B,则使用的两种药品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
(3)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铁过程中得到的Fe(OH)3可用KClO溶液在碱性环境将其氧化得到一种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K2FeO4),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5)已知溶液a中含有CO32、SO42两种酸根阴离子,若只允许取用一次样品,检验这种离子存在的实验操作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分)某同学用图示装置进行铁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

a.向广口瓶内注入足量热NaOH溶液,将盛有一定质量的纯铁粉的小烧杯放入瓶中。
b.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伸人瓶中,塞好胶塞。
c.待红磷充分燃烧,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向烧杯中缓慢滴入一定量的4mol·L-1的稀硝酸,
铁粉完全溶解。
(一)气体产物成分探究
(1)实验前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燃烧红磷的目的是              
(3)为证明气体产物为NO,步骤c后还缺少的一步主要操作是           
(二)产物中铁元素价态探究:
(1)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产物中只有+2价铁;假设2:             ,假设3:产物中既有+2价铁,又有+3价铁。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1成立(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三)问题讨论
(1)广口瓶中热NaOH溶液的主要作用是              
(2)若假设3成立,且所得溶液中n(Fe2+):n(Fe3+)=3:1时,则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