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CO)?c(H2O)
c(CO2)?c(H2)
.恒容时,温度升高,H2的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析:化学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CO)?c(H2O)
c(CO2)?c(H2)
,可知该可逆反应为CO2(g)+H2(g)?CO(g)+H2O(g),恒容时,温度升高,H2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A、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CO)?c(H2O)
c(CO2)?c(H2)
,可知该可逆反应为CO2(g)+H2(g)?CO(g)+H2O(g);
B、升高温度,反应物、生成物的活化分子增多,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C、恒容时,温度升高,H2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
D、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发生变化,恒温恒容时,加入不反应的气体,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H2的浓度不变;增大氢气的浓度,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平衡是氢气的浓度增大,与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关.
解答:解:A、平衡常数K=
c(CO)?c(H2O)
c(CO2)?c(H2)
,可知该可逆反应为CO2(g)+H2(g)?CO(g)+H2O(g),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反应物、生成物的活化分子增多,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B错误;
C、恒容时,温度升高,H2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反应移动,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反应的焓变为正值,故C正确;
D、恒温恒容时,增大氢气的浓度,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平衡时氢气的浓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等,难度中等,注意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同一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不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8分)

Ⅰ.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N2和3 mol H2,使之反应合成NH3,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温度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m。假设N2、H2、NH3的加入量(单位:mol)用xyz表示,应满足:

(1)恒定温度、体积

①若x = 0,y = 0,则z =_________;                           

②若x = 0.75,y = _________,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定温度、压强 

①若x =0,y = 0,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2mol H2O和2mol CO置于1L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H2O(g)  2H2+O2、2CO+O2  2C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_____和_____,或____和_____。(填它们的分子式)

(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O2)=a mol,n(CO2)=b mol。

试求n(H2O)=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高二12月练习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18分)
Ⅰ.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使之反应合成NH3,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温度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m。假设N2、H2、NH3的加入量(单位:mol)用xyz表示,应满足:
(1)恒定温度、体积
①若x = 0,y = 0,则z =_________;                           
②若x = 0.75,y = _________,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定温度、压强 
①若x = 0,y = 0,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2mol H2O和2mol CO置于1L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H2O(g)  2H2+O2、2CO+O2 2C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_____和_____,或____和_____。(填它们的分子式)
(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O2)=a mol,n(CO2)=b mol。
试求n(H2O)=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3届江苏省高二12月练习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18分)

Ⅰ.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使之反应合成NH3,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温度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m。假设N2、H2、NH3的加入量(单位:mol)用xyz表示,应满足:

(1)恒定温度、体积

①若x = 0,y = 0,则z =_________;                           

②若x = 0.75,y = _________,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定温度、压强 

①若x = 0,y = 0,则z _________;

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将2mol H2O和2mol CO置于1L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H2O(g)  2H2+O2、2CO+O2  2C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_____和_____,或____和_____。(填它们的分子式)

(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O2)=a mol, n(CO2)=b mol。

试求n(H2O)=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I.飞机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利用催

化剂可使尾气中的NO和CO发生反应2NO +2CO

2CO2+N2;△H<0。已知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mol/L)

CO初始浓度(mol/L)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280

1.20×10-3

5.80×10-3

82

1.20×10-3

124

350

5.80×10-3

   (1)请填全表中的各空格。

   (2)请在右边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

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

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II.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

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

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

2000C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N2与5mol O2,达到平衡后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            _ 。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1 molN2和一定量的O2,平衡时O2与NO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则平 衡时N2的物质的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I.飞机尾气中的NO会破坏臭氧层。利用催

化剂可使尾气中的NO和CO发生反应2NO +2CO2CO2+N2;△H<0。已知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为了分别验证温度、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设计表中

实验编号

T(℃)

NO初始浓度(mol/L)

CO初始浓度(mol/L)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280

1.20×10-3

5.80×10-3

82

1.20×10-3

124

350

5.80×10-3

  (1)请填全表中的各空格。

  (2)请在右边给出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表中的三

个实验条件下混合气体中NO浓度随时间变

化的趋势曲线图,并标明各条曲线的实验编号。

II.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

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

2000C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N2与5mol O2,达到平衡后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       _ 。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1 molN2和一定量的O2,平衡时O2与NO的物质的量恰好相等,则平 衡时N2的物质的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