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2分)
I.(12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 ~ 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_____处(在a ~ 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Ⅱ.(10分)为研究“圆褐固氮菌对某种植物枝条生根作用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试管内基质为灭菌的珍珠岩(起固定、通气和吸水作用)。
加入物质
请据图回答:
(1)为了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配制的灭菌培养液在成分上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枝条的下端切口处________________(有/无)生长素,A与C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综合分析表明,圆褐固氮菌能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为进一步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请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灭菌培养液培养圆褐固氮菌。
②将培养物过滤,得到菌体和无菌滤过液。
③实验分两组:甲组试管中加入基质和灭菌水;乙组取若干试管,加入相同基质,再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别插入同类枝条,培养并观察。
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圆褐固氮菌分泌了促生根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检测二(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引人关注。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原核生物可能参与其中的 过程(填序号)。
(2)据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
(3)若图1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各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分别为:E—1×1010kJ,B—2×108kJ,D—2.5×108kJ,当A只捕食C时,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 。
(4)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中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__值,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
(5)建设防护林时,必须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如果树种过于单一,容易导致虫害的爆发,原因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过低。此外,如果随意引进树种,可能导致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2分)
I.(12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 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 ~ 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_____处(在a ~ 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
Ⅱ.(10分)为研究“圆褐固氮菌对某种植物枝条生根作用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试管内基质为灭菌的珍珠岩(起固定、通气和吸水作用)。
加入物质
请据图回答:
(1)为了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配制的灭菌培养液在成分上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枝条的下端切口处________________(有/无)生长素,A与C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综合分析表明,圆褐固氮菌能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为进一步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请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灭菌培养液培养圆褐固氮菌。
②将培养物过滤,得到菌体和无菌滤过液。
③实验分两组:甲组试管中加入基质和灭菌水;乙组取若干试管,加入相同基质,再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别插入同类枝条,培养并观察。
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圆褐固氮菌分泌了促生根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Ⅰ.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 ;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 (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 途径产生CO2。
Ⅱ.为研究“圆褐固氮菌对某种植物枝条生根作用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试管内基质为灭菌的珍珠岩(起固定、通气和吸水作用)。
请据图回答:
(1)为了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配制的灭菌培养液在成分上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是 。
(2)A中枝条的下端切口处 (有/无)生长素,A与C对比说明: 。
(3)上述实验综合分析表明,圆褐固氮菌能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为进一步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请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灭菌培养液培养圆褐固氮菌。
②将培养物过滤,得到菌体和无菌滤过液。
③实验分两组:甲组试管中加入基质和灭菌水;乙组取若干试管,加入相同基质,再分别加入 。
④分别插入同类枝条,培养并观察。
结果分析:如果 ,则表明圆褐固氮菌分泌了促生根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07年天津理综生物高考(解析) 题型:简答题
(22分)
Ⅰ、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_;
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Ⅱ、为研究“圆褐固氮菌对某植物枝条生根作用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试管内基质为灭菌的珍珠岩(起固定、通气和吸水作用)。
请据图回答:
(1)为了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配制灭菌培养液在成分上应具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枝条的下端切口处______(有/无)生长素,A与C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述实验综合分析表明,圆褐固氮菌能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为进一步探究“圆褐固氮菌是否分泌了促生根物质”,请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灭菌培养液培养圆褐固氮菌
②将培养物过滤,得到菌体和无菌滤过液
③实验分两组:甲组试管中加入基质和灭菌水;乙组取若干试管,加入相同基质,再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别插入同类枝条,培养并观察。
结果分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圆褐固氮团分泌了促生根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