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当植物在进行正常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在短时间内叶绿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 )
A.C3和C5都迅速减少
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D.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知,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后,光反应即停止,[H]和ATP下降,C3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而CO2的固定则继续进行,但由于缺少[H]和ATP,C3不能被还原成C5而积累,使C3迅速增加;C5是植物体细胞内具有一定数量且能循环利用的物质,当CO2+C5→C3后又不能被还原再形成C5时,C5将迅速减少。
所以,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C3和C5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突然停止光照后,短时间内由于光反应速度下降,ATP和[H]减少,C3不能还原成C5,而C5仍能和CO2反应生成C3,结果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酸菜是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极易积累亚硝酸盐。一些乳酸菌能合成亚硝酸盐还原酶,能够显著降低亚硝酸盐含量。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为获得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乳酸菌,某研究组以东北传统自然发酵酸菜为材料进行分离。
①在进行乳酸菌分离纯化时,科研人员将酸菜发酵液稀释后涂布在含溴甲酚绿(遇酸变色)的__________(“选择”或“鉴别”)培养基上,___________(“需氧”或“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周围变色的_________临时保存。
②在进行高产亚硝酸盐还原酶菌株筛选时,将临时保存的各菌种分别接种到含______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离心收集上清液,在________酸化条件下,依次加入等量对氨基苯磺酸、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进行反应,筛选反应显色较_____(填“深” 或“ 浅”)的组对应的菌株。
(2)利用筛选得到高产烟硝酸盐还原酶的某菌种进行酸菜腌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亚硝酸盐含量最高时的腌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除控制好表中涉及的腌制条件外,还需控制好腌制的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则不断地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
(2)某植物的红色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白色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
根据上图,计算出表格中的P1=______,基因A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南美洲西海岸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4种地雀它们属于南美大陆的类型,它们的祖先是从大陆迁徙而来,因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不同种类,此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规律中的__________现象。
(4)生物多样性包含的三个层次中,__________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有利于物种适应环境变化而长期生存。生境多样性是____________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保护生境,减缓荒漠化进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重组成功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原来没有质粒)并在其内增殖、表达的过程。
(1)图中物质R上结合多个结构P的意义是__。图中物质Q的名称是__。查阅下列密码子,写出物质S的名称__。(密码子:AAG(赖氨酸)、GAA(谷氨酸)、CUU(亮氨酸)、UUC(苯丙氨酸)
(2)结合图,写出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信息传递途径(用类似中心法则的形式表述):__。
(3)若想在奶牛分泌的乳汁中收获上述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则重组质粒导入的受体细胞应为奶牛的__,选择该受体细胞的主要原因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检测消毒前后牛奶中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做如图1操作。用无菌吸管从三角烧瓶中吸取1mL生牛奶稀释液至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如此重复3次,将10mL生牛奶稀释到10﹣4浓度后,取0.1mL滴在培养基上.
(1)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巴氏消毒的方法是__。
(2)将牛奶稀释液滴加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如图2所示的涂布工具是__。
该涂布工具最合适的灭菌方法是__。
A.火焰灼烧 B.高温高压灭菌 C.酒精擦拭 D.紫外线照射
(3)消毒后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若用稀释培养法检测消毒后牛奶是否含有细菌,则在操作步骤上应作什么改动?__。
(4)从生牛奶取样培养得到的菌落中,混有各种杂菌,从中检测出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__,具有__特征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人员在相同且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以A、B两种农作物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为2klx时,农作物A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4klx时,农作物A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B农作物(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农作物A高而农作物B矮,生产上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常将A、B农作物间行种植,这样能提高__________利用率。同时,由于农作物A的行距增大有利于通风,增加了_______的供应,农作物A的单株产量也有所增加。
(3)若要比较A、B两种农作物新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常使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其提取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提取色素的研钵中加入少许__________,可防止酸破坏叶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回答下列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问题
CO2的浓度、光照强度、温度是最常见的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学生兴趣小组用真空渗水法探究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设计方案如表.
组别 | 实验条件 | 30min内上浮叶圆片平均数(片) | ||
温度 | 光照强度 | NaHCO3浓度 | ||
组1 | 20℃ | 80w白炽灯 | 2% | |
组2 | 10℃ | 120w白炽灯 | 2% | |
组3 | 20℃ | w白炽灯 | 2% | |
组4 | 30℃ | 120w白炽灯 | 2% | |
组5 | 20℃ | 40w白炽灯 | 2% | |
组6 | 20℃ | 80w白炽灯 | 1% | |
组7 | ℃ | 80w白炽灯 | 0% |
(1)为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组3中的白炽灯亮度控制为_____w.为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组7中的温度控制为_____℃.
(2)依据真空渗水法探究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的基本原理,本实验可根据实验变量中的_____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产生的_____会积累在细胞间隙.
某研究人员根据系列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图甲、图乙、图丙.
(3)图甲中,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增加到某一强度时,叶圆片上浮片数不再增加的原因是受_____和_____外界因素的限制.
(4)若25℃﹣30℃为最适温度,则图乙中的A曲线表示的温度为_____(多选)
A.5℃B.25℃C.45℃D.65℃
(5)若图丙为20℃时测量绘制的曲线图,则组1、组5实验结果中,30min内上浮叶圆片平均数(片)分别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研究者分别给3只同种小鼠(X、Y和Z)接种抗原(A)引发免疫反应,每只小鼠接种5次,每次接种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发生免疫反应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__次免疫后才能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后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小鼠是__,理由是__.
(2)杂交瘤细胞中有__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时为__条.
(3)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具有__、__的特点.
(4)与植物细胞、微生物细胞相比,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培养液中除了含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需添加__.此外,需保证适宜的__、稳定的pH和渗透压,培养液中的__水平会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代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地植物群落示意图,不同树的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关于该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树木A与B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 树木A与D的差异属于种群多样性
C. 图中全部植株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
D. 树木E与F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