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数学 > 题目详情

【题目】线段AB为圆的一条直径,其端点AB在抛物线 上,且AB两点到抛物线C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1.

1)求抛物线C的方程及直径AB所在的直线方程;

2)过M点的直线l交抛物线CPQ两点,抛物线CPQ处的切线相交于N点,求面积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1)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可求出,再利用点差法求出直线的斜率,结合直线过圆心,利用点斜式即可求出直线的方程:

2)不妨设,直线的方程为,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和弦长公式可求出,再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出抛物线的切线方程,把点代入切线的方程得,同理可得:,故 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再次利用韦达定理得,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故当时,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27.

解:(1)设,抛物线的焦点为F

抛物线C的方程为:

,两式相减得:

直线AB的斜率为﹣1

M方程:化为坐标方程为:

直线AB过圆心

直线AB的方程为:,即

2)不妨设

直线l的方程为

联立方程,消去y得:

抛物线C的方程为

抛物线C的切线方程为:

在切线PN上,

,即

同理可得:

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又

N到直线PQ的距离

时,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27

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过这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且这两条切线相交于点.

(1)若的坐标为,求的值;

(2)设线段的中点为,点的坐标为,过的直线与线段为直径的圆相切,切点为,且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求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83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自201811日至202012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春天来了!从衡阳地区某品牌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了解到,为了帮助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他们采取了保证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即销售单价随日销量(台)变化而有所变化),该公司的日盈利(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售得到的一组统计数据如下表:

日销量

1

2

3

4

5

日盈利万元

6

13

17

20

22

将上述数据制成散点图如图所示:

1)根据散点图判断中,哪个模型更适合刻画之间的关系?并从函数增长趋势方面给出简单的理由;

2)根据你的判断及下面的数据和公式,求出关于的回归方程,并预测当日销量时,日盈利是多少?

参考公式及数据:线性回归方程,其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且都有,满足的实数有且只有个,给出下述四个结论:

①满足题目条件的实数有且只有个;②满足题目条件的实数有且只有个;

上单调递增;④的取值范围是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历法推测遵循以测为辅、以算为主的原则.例如《周髀算经》和《易经》里对二十四节气的晷(guǐ)影长的记录中,冬至和夏至的晷影长是实测得到的,其它节气的晷影长则是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计算得出的.下表为《周髀算经》对二十四节气晷影长的记录,其中寸表示115分(1寸=10分).

节气

冬至

小寒

(大雪)

大寒

(小雪)

立春

(立冬)

雨水

(霜降)

惊蛰

(寒露)

春分

(秋分)

清明

(白露)

谷雨

(处暑)

立夏

(立秋)

小满

(大暑)

芒种

(小暑)

夏至

晷影长

(寸

135

75.5

16.0

已知《易经》中记录某年的冬至晷影长为130.0寸,夏至晷影长为14.8寸,按照上述规律那么《易经》中所记录的春分的晷影长应为( )

A.91.6B.82.0C.81.4D.7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圆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M,若.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2B. 3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实数满足,且.证明:存在整数,使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函数 .

(1)求函数的极小值;

(2)求证:当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在由三棱锥和四棱锥拼接成的多面体中,平面,平面平面,且是边长为的正方形,是正三角形.

1)求证:平面

2)若多面体的体积为,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