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数学 > 题目详情

椭圆E:+=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焦距为2,过F1作垂直于椭圆长轴的弦PQ,|PQ|为3.
(1)求椭圆E的方程;
(2)若过F1的直线l交椭圆于A,B两点,判断是否存在直线l使得∠AF2B为钝角,若存在,求出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1) +=1   (2)存在,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k<

解析解:(1)依题意
解得a2=4,b2=3,
∴椭圆的方程为+=1.
(2)①当过F1的直线AB的斜率不存在时,
不妨取A(-1,),B(-1,-
·=,显然∠AF2B不为钝角.
②直线l的斜率为k,l方程为y=k(x+1),

消去y,整理得(3+4k2)x2+8k2x+4k2-12=0.
∵直线l与椭圆交于两点,
∴Δ=(8k2)2-4(3+4k2)(4k2-12)=4×36(k2+1)>0.
设A(x1,y1),B(x2,y2),
则x1+x2=-,x1·x2=.
=(x1-1,y1),=(x2-1,y2).
∵∠AF2B为钝角,
·<0.
即(x1-1)(x2-1)+y1y2<0,
整理得(k2+1)x1x2+(k2-1)(x1+x2)+k2+1<0.
即(k2+1)·-(k2-1)·+k2+1<0,
整理得7k2<9,
解得-<k<.
∴存在满足条件的直线l,
其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k<.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已知椭圆C:=1(a>b>0),点A、B分别是椭圆C的左顶点和上顶点,直线AB与圆G:x2+y2(c是椭圆的半焦距)相离,P是直线AB上一动点,过点P作圆G的两切线,切点分别为M、N.

(1)若椭圆C经过两点,求椭圆C的方程;
(2)当c为定值时,求证:直线MN经过一定点E,并求·的值(O是坐标原点);
(3)若存在点P使得△PMN为正三角形,试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为椭圆=1的右顶点,点D(1,0),点P、B在椭圆上,.
 
(1) 求直线BD的方程;
(2) 求直线BD被过P、A、B三点的圆C截得的弦长;
(3) 是否存在分别以PB、PA为弦的两个相外切的等圆?若存在,求出这两个圆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设椭圆C1:+=1(a>b>0),抛物线C2:x2+by=b2.

(1)若C2经过C1的两个焦点,求C1的离心率;
(2)设A(0,b),Q(3,b),又M,N为C1与C2不在y轴上的两个交点,若△AMN的垂心为B(0,b),且△QMN的重心在C2上,求椭圆C1和抛物线C2的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如图所示,已知圆C与y轴相切于点T(0,2),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两点M,N(点M在点N的右侧),且|MN|=3,已知椭圆D:+=1(a>b>0)的焦距等于2|ON|,且过点(,).

(1)求圆C和椭圆D的方程;
(2)若过点M斜率不为零的直线l与椭圆D交于A、B两点,求证:直线NA与直线NB的倾斜角互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如图,抛物线E:y2=4x的焦点为F,准线l与x轴的交点为A.点C在抛物线E上,以C为圆心,|CO|为半径作圆,设圆C与准线l交于不同的两点M,N.

(1)若点C的纵坐标为2,求|MN|;
(2)若|AF|2=|AM|·|AN|,求圆C的半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已知椭圆C:+=1(a>b>0)的焦距为4,且过点P(,).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Q(x0,y0)(x0y0≠0)为椭圆C上一点.过点Q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取点A(0,2),连接AE,过点A作AE的垂线交x轴于点D.点G是点D关于y轴的对称点,作直线QG,问这样作出的直线QG是否与椭圆C一定有唯一的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已知抛物线C顶点为原点,其焦点F(0,c)(c>0)到直线l:x-y-2=0的距离为,设P为直线l上的点,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其中A,B为切点.
(1)求抛物线C的方程;
(2)当点P(x0,y0)为直线l上的定点时,求直线AB的方程;
(3)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AF|·|BF|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己知⊙O:x2+y2=6,P为⊙O上动点,过P作PM⊥x轴于M,N为PM上一点,且
(1)求点N的轨迹C的方程;
(2)若A(2,1),B(3,0),过B的直线与曲线C相交于D、E两点,则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