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为某电场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分布情况,对于各点,电势最高的点是__________,电场强度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将一正电荷从移至,电势能__________,将其从移至,电场力做功为__________

【答案】DD增大零

【解析】

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电场线的疏密可表示电场强度的相对大小

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根据功能关系可以判断电势能的变化;

由于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从而导致沿着电场线等势面的电势也是降低,而且BC在同一等势面上,故四点电势高低关系为:,即D点电势最高;

由于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带电场的强弱程度,由于D点附近电场线密集,故D点场强最大;

将一正电荷由低电势A点移动到高电势B,则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将其从移至,由于BC在同一等势面上,故电场力做功为零,即电场力不做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风洞实验室里,一根足够长的均匀直细杆与水平面成θ=37°固定,质量为m=1 kg的小球穿在细杆上静止于细杆底端O,如图甲所示。开启送风装置,有水平向右的恒定风力F作用于小球上,在t1=2 s 时刻风停止。小球沿细杆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忽略浮力。求:

1小球在0 2 s内的加速度a12 5 s内的加速度a2

2小球与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水平风力F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电路,已知小灯泡的规格为

1)闭合电建前,应将电路图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______(填“a”“b”)端。根据连接好的实物图,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多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作出的图线如图甲中实线所示,由图线分析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填增大减小)。若某次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小灯泡的功率为____W(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若图像中的虚线表示小灯泡真实的伏安特性曲线,与实验中得到的实线相比,虚线_____(填)才是其真实的伏安特性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根两端开口、横截面积为足够长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并固定(插入水银槽中的部分足够深).管中有一个质量不计的光滑活塞,活塞下封闭着长的气柱,气体的温度为,外界大气压取(相当于高的汞柱压强).

(1)若在活塞上放一个质量为的砝码,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则平衡后气柱为多长?(

(2)若保持砝码的质量不变,对气体加热,使其温度升高到,此时气柱为多长?

(3)若在(2)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为,则气体的内能增加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 是匀强电场中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三点的电势分别为,,.由此可得点的电势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始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 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 先把C移进导体A,用手接触B后,再移开C,则箔片仍张开

D. 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重核裂变

B. 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C.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由于电子的动能减少,所以原子总能量减少

D. 14的半衰期为5730年,若测得一古生物遗骸中碳14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8,则此遗骸距今约有171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两个正、负点电荷周围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PQ为电场中两点,则

A. 正电荷由P静止释放能运动到Q

B. 正电荷在P的加速度小于在Q的加速度

C. 负电荷在P的电势能高于在Q的电势能

D. 负电荷从P移动到Q,其间必有一点电势能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是某区域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所示,M、N、P是电场中的三个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点和N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

B同一电荷在N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其在M点所受的电场力

C正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小于其在N点的电势能

D负电荷由M点移动到P点,静电力做正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