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质量为m=1 kg小木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5 kg、长度为lm的长木板的左端,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系统处于静止。现使小木块从长木板右端滑离,g取10 m/s2,问:

(1)若给小木块一水平向右的瞬时冲量I,则冲量I至少多大;

(2)若给小木块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定外力F,其作用时间t=2 s,则外力F至少多大。

【答案】(1) (2)

【解析】 (1)设木块的初速度v0,当木块恰好滑到木板的右端时,两者共同速度为v I最小,则由系统动量守恒:mv0=(m+M)v

由能量守恒:

解得:

由动量定理得

(2)对于F作用过程,根据动量定理得:

对整体:

对木板:

此过程木块在木板滑行的距离

对整体过程有:

对于撤去F到木块滑到木板右端的过程,设木块相对于木板滑行的距离为S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S1+S2=l,⑥

联立以上6式,解得,F=2N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神十号”飞船绕地球运行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轨道高度距离地面约340km,则关于飞船的运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飞船处于平衡状态

B.地球对飞船的万有引力提供飞船运的向心力

C.飞船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D.飞船运行的加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一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水平放置,板长为L,板间距离为d,距板右端L处有一竖直屏M。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质点以初速度v0沿中线射入两板间,最后垂直打在M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A. 板间电场强度大小为

B. 两极板间电压为

C. 整个过程中质点的重力势能增加

D. 若仅增大两极板间距,则该质点不可能垂直打在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多选)半径相等的两个小球甲和乙,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碰撞前两球的动能相等,则碰撞后两球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A. 甲球的速度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为零

B. 乙球的速度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为零

C. 两球的速度均不为零

D. 两球的速度均与原方向相反,两球的动能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放射性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衰变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从而放出电子的过程

B. 射线一般伴随着射线产生,这三种射线中,α粒子动能很大,因此贯穿物质的本领很强, 射线电离能力最强

C. 放射性的原子核发生衰变后产生的新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γ射线

D. 是α衰变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902年,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一分克氯化镭。193474日,居里夫人因恶性贫血症逝世于疗养院。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理论上的成就( )

A. 为创立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B. 为提出量子假说创造了条件

C. 促进了原子能的开发应用 D. 推动了现代医学的重大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小车,小车上固定一竖直杆,总质量为M,杆顶系一长为L的轻绳,绳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绳被水平拉直处于处于静止状态,小球处于最右端.将小球由静止释放,求:

(1) 小球摆到最低点时小球速度大小

(2)小车向右移动最大距离

(3)小球向左移动最大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球的年龄到底有多大,科学家利用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通过对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岩石中铀和铅含量来推算.测得该岩石中现含有的铀是岩石形成初期时(岩石形成初期时不含铅)的一半,铀238衰变后形成铅206,铀238的相对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图中N为铀238的原子数,N0为铀和铅的总原子数.由此可以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 238的半衰期为90亿年

B. 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5亿年

C. 被测定的古老岩石样品在90亿年时的铀、铅原子数之比约为14

D. 被测定的古老岩石样品在90亿年时的铀、铅原子数之比约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竖直墙壁两侧固定着两轻质弹簧水平面光滑一弹性小球在两弹簧间往复运动把小球和弹簧视为一个系统则小球在运动过程中( )

A. 系统的动量守恒动能守恒

B. 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C. 系统的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D. 系统的动量不守恒动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