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4分)某同学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点燃蜡烛后,沿玻璃杯壁倒人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___________。
15、(2分) (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现有A、B两个塑料软瓶,A瓶内装有CO和O2的混合气体,B瓶内装有CO2气体。某同学从野外捉来了两只活蝗虫,分别放人两个塑料软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蝗虫很快都死了。请根据下面所给选项回答,造成蝗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瓶_____,B瓶____。
①没有食物 ②气体不能供给呼吸 ③气体有毒 ④活动空间太小
14、(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D.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13.(四川省邛崃市200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12.(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三)有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NaOH溶液、④Na2SO4溶液。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
|
甲 |
乙 |
丙 |
丁 |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
不变色 |
变红 |
不变色 |
不变色 |
加入BaCl2溶液 |
白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白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加入Na2CO3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无色气体 |
产生无色气体 |
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 ( )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11.(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二)(6分)甲、乙两同学想了解碳酸钾溶液的酸碱性。他们做了以下研究:
|
实 验 操 作 |
检测结果 |
甲同学 |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 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钾溶液沾在pH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pH>7 |
乙同学 |
将pH试纸直接浸入碳酸钾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PH>7 |
(1)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可得出碳酸钾溶液酸碱性的结论:____
(2)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操作,你认为_________同学操作不规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如果实验室没有pH试纸,又要一次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可选用_______
试液来进行实验,该试剂从 色变成 色,能确定其酸碱性。
10.(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二)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其中错误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全部
9.(2009年江苏省中考化学调研卷一)
物质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NaOH具有以下性质:
①白色片状固体 ②有腐蚀性 ③易吸收水分而潮解 ④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⑤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⑤
8.(南昌十九中初三第四次月考)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 |
B |
C |
D |
|
|
|
|
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 |
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反应 |
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
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 |
7.(南昌十九中初三第四次月考)右下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种物质直接反应生成丙。下表四组选项中,符合图中要求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BaCl2 |
CuSO4 |
Ba(OH)2 |
HCl |
B |
O2 |
CO |
Fe3O4 |
C |
C |
Fe |
CuCl2 |
Mg |
HCl |
C |
Cu |
HCl |
CuO |
Mg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