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7953  437961  437967  437971  437977  437979  437983  437989  437991  437997  438003  438007  438009  438013  438019  438021  438027  438031  438033  438037  438039  438043  438045  438047  438048  438049  438051  438052  438053  438055  438057  438061  438063  438067  438069  438073  438079  438081  438087  438091  438093  438097  438103  438109  438111  438117  438121  438123  438129  438133  438139  438147  447348 

1.C(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

试题详情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质 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试题详情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试题详情

3.给文中划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弟子超驾,而行      B.若是荆国终为天下桡。

石渚曰……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其父也

C.不于王而遁         D.石渚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事矣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试题详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车而返             还:退回

   D.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试题详情

160.君子之自行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循。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钅质 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 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④政廷:执法官。

试题详情

5.(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此题关键在于“易”的理解,此处有“代替”、“取代”的意思。)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此题应注意“党”、“以”及“苟免”的理解,“党”做名词时,有“集团”的意思,这里应做动词,结合句意可以理解为“阿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苟”有“苟且”的意思,翻译时为避免生硬可以不翻译出来;“免”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指“免除(灾祸)”的意思。)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此题应注意“附”、“致”及“族灭”的翻译。)

参考译文:

   起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张易之的家奴在市上扰乱行暴,魏元忠杖杀他的家奴。等到魏元忠做了宰相后,太后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想任命他担任雍州长史。在朝廷议事时,太后问宰相说:“谁能胜任雍州长史?”魏元忠回答说:“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太后说:“薛秀昶长期在京府任职,我想量外授予他一个官职,张昌期怎么样?”其他宰相都说:“皇上选对了人啊!”唯独魏元忠说:“张昌期不能胜任雍州长史。”太后问魏元忠原因。魏元忠说:“张昌期年轻,不熟悉官吏事务,以前在岐州,户口都将逃亡光了。雍州是国都所在地,事务繁重,他比不上薛秀昶果毅能干老练。”太后保持沉默便不再提此事,魏元忠又曾经当面上皇上奏说:“我从在先帝那里蒙受厚恩以来,到现在充任宰相,未能竭尽忠心死于职守,让小人在您身边,这是我的罪过啊!”太后不高兴。因此张氏兄弟非常怨恨魏元忠。适逢太后身体不适,张昌宗担心太后有朝一日死去,自己会被魏元忠杀害,于是在太后面前诬陷魏元忠和高戬暗中商量说:“太后老了,不如辅助太子做长久计议。”太后发怒,将魏元忠、高戬打入大牢,将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廷辩护。张昌宗暗中联络凤阁舍人张说,用美官贿赂张说,让张说提供诬陷魏元忠的伪证。张说答应了。太后召见张说。张说将进入宫廷时,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对张说说:“正义名誉是最重要的,鬼神难以欺骗,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假如你获罪被流放,比你诬陷忠良要光荣得多啊。如果事情变得不可预测,我会求见太后据理力争,与你同归于尽。努力做好这件事,要后人崇敬你,就在此一举啊!”等到张说进入朝廷后,太后问张说,张说没有回答。魏元忠害怕,对张说说:“你想同张昌宗共同罗织我的罪名吗?”张说叱责魏元忠说:“你身为宰相,怎么也模仿陋巷小人的言语!”张昌宗在旁边逼促张说,让它快点说。张说说:“陛下您看到了,在您面前尚且如此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今天在陛下和众臣面前,不敢不如实回答。我真的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这样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做伪证罢了。况且我难道不知道今天阿附魏昌宗立刻可以做宰相,阿附魏元忠立即遭受灭族之罪?但我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几天后,再提审张说,张说不改变供词。

试题详情

4.D  原文中并没有“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的意思。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试题详情

3.B 。3是太后的行为;5 是宋璟劝说张说的话;6是张说对魏元忠说的话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