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推讲而力行之耳
连衡而斗诸侯
C.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以疾卒,年七十九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
154.徐勣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悉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竟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勣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
6.(1)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从小就是个孤儿,被伯父抚养长大。成人后,由于博学而很早出名。隋文帝做定州总管,委任他做了个“记室”(即秘书)的官职,非常尊敬他。文帝即位后,又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诸蕃到边塞张掖(郡名,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和中原人做生意,炀帝派裴矩前去监管那里的事务。裴矩就遍访西域一带的风土民情以及险要平坦的山川、望族的年长者、物产服饰,回朝后向炀帝禀报。炀帝非常高兴,每天都拉他坐到御座上,向他咨询西域之事。炀帝驾临东都洛阳,裴矩因少数民族来朝见天子敬献礼物的人很多,就劝告炀帝在天下大力征求奇技,在洛阳演出鱼龙曼延、角觗一类的杂戏,来向戎狄夸耀本国的强盛,整整演了一个月。又让所有的店铺都设立帐篷,摆上酒菜,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都让店家邀请他们就席,吃饱喝足而去。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私下都讥笑裴矩虚情假意。炀帝则称赞裴矩最忠诚,说:“裴矩非常了解我的心意,凡是他陈奏的事,都是我早有打算,一时间未表达出来,裴矩就告诉我了。如果不是一心为国家着想,谁能像他这样呢?” 裴矩后来跟随炀帝到江都。起义军攻入关内,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兵变,京城地区也不会安宁,在远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时机。只有您尽早回宫,事态才能平息安定。” 裴矩见天下将要大乱,担心会给自身带来祸害,待人总是竭尽礼节,即使是那些小官吏,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这个时候,炀帝已经是极其昏庸奢侈,裴矩却没有直言规劝,只是在皇上面前讨好献媚罢了。太宗刚即位,致力于整顿奸诈的官吏,倘或听说哪个官署的官吏,有接受贿赂的,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有个司门令史(小属官)接受了赠送的一匹绢,太宗大怒,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此人接受了贿赂,确实应该处以重刑。但陛下用财物试探,就施以极刑,这叫陷人以罪,恐怕不合倡导道德齐全礼法的要义。”太宗采纳了裴矩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对他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任何事情都能这样,哪里还要担忧天下不安定呢!” 裴矩贞观元年去世,太宗追封他为绛州刺史,谥号为敬。
司马光说:“古人说得好:国君圣明则臣子正直。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人,但到了唐代却变成了忠臣,并不是他的品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这说明国君就像是个标竿,臣子就是它的影子,标竿怎么动影子就会怎样跟随。”
5. B(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强调裴矩的“变”并非其品性有所变化,而是君王的表率作用不一样。亦即强调的是“一方”(“表动”)而非“双方”(“表动”与“影随”)。《资治通鉴》编纂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给君王作参考,“资于治道”,因而是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的。)
4. C(C项“裴矩向炀帝献计”错误,原文是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
3. B(A项中下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上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下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