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7943  437951  437957  437961  437967  437969  437973  437979  437981  437987  437993  437997  437999  438003  438009  438011  438017  438021  438023  438027  438029  438033  438035  438037  438038  438039  438041  438042  438043  438045  438047  438051  438053  438057  438059  438063  438069  438071  438077  438081  438083  438087  438093  438099  438101  438107  438111  438113  438119  438123  438129  438137  447348 

4.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人态度: ____________作者意图: 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 ____________作者意图: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试题详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 

不旬日必见(   ) 

已而道平生(   ) 

试题详情

151.苏辙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试题详情

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该句应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成纪人,家里世世代代学习射箭技艺。曾从军抗击匈奴,由于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军,拔下敌军军旗,在昌邑城下显现功名,以奋勇作战闻名于世。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有数千骑兵。李广一百骑兵都十分恐惧,想策马逃跑。李广说:“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如果这样领着一百骑兵逃走,匈奴会立刻追上把我们杀尽。如果我们留下不走,匈奴必定认为我们是大部队的诱兵,肯定不敢攻打我们。”李广命令全体骑兵:“前进!”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多些的地方,停下,卸了马鞍,让士兵都放马躺下。这时适逢天色已晚,匈奴士兵对这一举动感到奇怪,不敢进击。到了夜半时分,匈奴部队全部撤离。李广驻守在右北平,匈奴知道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之间一直回避他,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自己部下享用,饮食也与士卒一样。到去世为止,家中全无积蓄,始终不谈论家产的事。李广拙于言辞,话不多,只是以射艺作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领军,遇上缺粮断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没有全部喝上水,他不喝水;士卒没有全部吃上饭,他不吃饭。他对待部下宽缓而不苛刻,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力。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出了塞外,从东道进击。行军途中向导走失,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日期。卫青正要上书汉武帝报告作战经过,李广说:“部下各个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回到官署,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成年时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仗,这次有幸随大将军与匈奴单于交锋,不料大将军改令我部远道迂回,却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而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不能面对刀笔之吏受审了。”于是拔刀自杀。李广部队全体将士人人痛哭。老百姓听到死讯,无论老人还是青壮年都因此伤心落泪。太史公说:《书传》记载道:“身居高位者,只要自身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 会遵照实行;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肯听从。”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我见到李将军,为人诚笃谨厚,像淳朴的乡下人,口中说不出话来。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他的忠贞朴实的心,确实取得了士大夫们的信任了吧!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虽然讲的是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啊。”

试题详情

5.D(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刀笔之吏”一词的理解上,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很显然选项中的“刀笔之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智囊团”一类的角色,而事实上“刀笔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书的官,在这里结合语境应指“执法官、审判官”之类。整句话应理解为:况且自己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执法官、审判官)的侮辱。)

试题详情

4.D(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如果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通过概括的叙述写出了李广“廉洁而爱兵”的才德,符合“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③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形象地写出了李广率军面临缺粮断水的窘境之时,必以士卒为先,甚至甘愿自己挨饿的难能可贵的品德,亦符合治军“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反映了他对部下的宽厚和爱护。这一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映,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试题详情

3.C(A项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从上文来看,使胡兵感到“惊怪”的是大敌当前,是李广军队却“解鞍”、“士皆纵马卧”的情况。所以A项的指代义并没有错。B项“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上下文来看指的是胡人慑于“飞将军”李广的威仪,几年内不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的情况,显然此处的“之”称代的应是前文的“(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一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D项“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之”可译为“这件事”,从上文来看当指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一代名将--李广“引刀自刭”这一悲惨史实。)

试题详情

2.A(A中的两个“以”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的后一句处自《陈涉世家》。两个“会”均指“正好、恰巧”。C中的“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出自贾谊《过秦论》。这组句子中的两个“既”均表示“已经”“……之后”,D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组句子的两个“无”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