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2010·成都市检测)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可用如图所示装置
B.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依次加入的物质是H2O、Ba(OH)2、Na2CO3、HCl
C.检验Fe(NO3)2试样是否变质:取少量试样加水溶解,用稀H2SO4酸化,滴加KSCN溶液
D.乙醛的氧化: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
解析:选项A,电解Na2SO4溶液相当于电解H2O,左边电极OH-放电,产生大量H+,SO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在左边电极附近产生H2SO4;右边电极H+放电,产生大量OH-,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在右边电极附近产生NaOH。选项B,首先加入H2O使粗盐溶解,加入过量Ba(OH)2溶液除去Mg2+、SO,再加入过量Na2CO3溶液除去Ca2+、Ba2+,最后加入HCl调节溶液至中性即可。选项C,由于Fe2+在酸性环境中能被NO氧化生成Fe3+,加入KSCN无法检验Fe(NO3)2是否变质。选项D,CH3CHO在碱性环境中被新制的Cu(OH)2悬浊液氧化。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5.(2010·杭州市质检)用如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型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H):m(O)>1: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B.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
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
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
解析: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则水蒸气进入Ⅲ装置,增加了H的质量,A项正确;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则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Ⅲ装置,增加了H的质量,B项正确;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加热后,导致氧的质量减小,C项正确;CuO没有全部被还原,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项不正确。
答案:D
14.(2010·重庆市联考)下列实验肯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①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可以鉴别下列六瓶溶液:FeSO4,NaOH,H2SO4,BaCl2,H2O2,AlCl3
②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下列五瓶无色溶液:NaI,NaOH,Na2CO3,H2S,AgNO3
A.只有①能达到目的 B.只有②能达到目的
C.①②都达不到目的 D.①②都能达到目的
解析:①六瓶溶液相互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故可鉴别;②用FeCl3溶液即可鉴别。
答案:D
13.(2010·重庆市调研)下列实验方案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FeCl3饱和溶液中滴加沸水并加热煮沸
B.除去SO2气体中混有的CO2:将气体通过饱和Na2CO3溶液
C.区别苯和乙苯: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D.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含有少量水:加硫酸铜晶体观察现象
解析:选项A,加热煮沸后得到Fe(OH)3悬浊液而不是Fe(OH)3胶体。选项B,Na2CO3溶液也会吸收SO2。选项C,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乙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之,选项D,应加无水CuSO4。
答案:C
12.(2010·云南省摸底考试)下列实验中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适量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 |
产生白色沉淀 |
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 |
B |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 |
溶液褪色 |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
C |
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碘离子 |
D |
淀粉和稀硫酸混合共热后,再加少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
产生砖红色沉淀 |
淀粉水解可生成葡萄糖 |
解析:A实验中不反应;B实验中,溴水褪色的原因是其被SO2还原;D实验中因溶液呈酸性而无法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C
11.(2010·北京市西城区抽样)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氨气
B.配制100 mL 0.1 mol/L盐酸
C.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D.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解析:实验室制取氨气选择NH4Cl和Ca(OH)2,而NH4Cl加热分解生成NH3和HCl,二者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A错。
答案:A
10.(2010·北京市西城区抽样)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其对应目的的是( )
编号 |
实验操作 |
目的 |
A |
取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cm3) |
配制4%NaOH溶液 |
B |
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
避免造成误差使滴定结果偏低 |
C |
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 |
证明升高温度能促进CH3COONa水解 |
D |
向盛有铜片的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 |
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
解析:96 mL水的质量为96 g, 4 g NaOH加入96 mL水中得到4% NaOH溶液,A对;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则消耗的标准溶液增多,使滴定结果偏高,B错;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时CH3COONa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C对;Cu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证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D对。
答案:B
9.(2010·河南省调研)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NH4)2SO4、KCl、Al2(SO4)3和Fe2(SO4)34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氨水
C.硝酸银溶液 D.氯化钡溶液
解析:4种溶液里的阳离子为:NH、K+、Al3+、Fe3+;阴离子为:SO、Cl-。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溶液反应产生氨气,与硫酸铝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硫酸铁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A正确。氨水不能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钾,B错误。硝酸银溶液与4种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不能鉴别,C错误。氯化钡溶液不能鉴别硫酸铵、硫酸铝、硫酸铁,D错误。
答案:A
8.(2010·北京市海淀区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制乙酸乙酯时,迅速将乙醇注入浓硫酸中
B.手上沾有少量苯酚,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
C.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氢气
解析:制乙酸乙酯时,要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和乙酸,A错;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手上沾有少量苯酚,立即用酒精清洗,B错;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再开始加热,目的是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D错。
答案:C
7.(2010·石家庄市模拟)下列实验或实验现象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浓硫酸、浓硝酸、新制氯水分别滴在pH试纸上,试纸均出现先变红后褪色现象
B.乙醇的消去反应、皂化反应、淀粉的水解反应均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C.氢氧化钡、硝酸钡、氯化钡三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均会产生白色沉淀
D.点燃条件下,镁条、铁丝、氢气均可在O2或Cl2中燃烧
解析:A项中浓硫酸不会使pH试纸褪色;B项中皂化反应不能用浓硫酸作催化剂;C项中BaCl2溶液中通入SO2不会产生沉淀。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