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3839  433847  433853  433857  433863  433865  433869  433875  433877  433883  433889  433893  433895  433899  433905  433907  433913  433917  433919  433923  433925  433929  433931  433933  433934  433935  433937  433938  433939  433941  433943  433947  433949  433953  433955  433959  433965  433967  433973  433977  433979  433983  433989  433995  433997  434003  434007  434009  434015  434019  434025  434033  447090 

1、材料特征

作文命题中没有材料提示,仅提供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命题作文),这种形式以命题作文居多。因为没有材料的提示和渲染,对于写惯了话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审题及写作都很为难了,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试题详情

3、经典例析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略)

200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形式虽为漫画,但内容上是针对现代教育问题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现象让学生去思考与讨论。如:媒体上炒作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愈演愈烈的家长“陪读”现象,全国文艺界的各种“选秀”选红了谁?“人造美女”现象等。

试题详情

2、审题要点

(1)选准“靶子”,即准确把握材料所描述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2)确立写“点”,在具体深入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确定写作具体的“点”。

(3)善于运用哲学方法分析问题,如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使你的认识有理性深度。

(4)分析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重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危害及改革方案,通过现象揭示问题的本质。

试题详情

1、材料特征

(1)选取的材料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

(2)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代感、写作的开放性。

(3)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和看法。

试题详情

1、材料特征

(1)材料形式为松散型的现象列举,且各种现象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2)材料淡化了作文审题,甚至不需审题。

(3)写作角度就在材料中,因而写作角度广泛,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

(4)侧重考查学生的立意和表达能力。

试题详情

3、经典例析

先看2006年高考全国卷I卷作文题: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二个改革:一是改话题作文为材料作文,二是开放性比以往更强。但是,写作绝不可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尽管话题作文包括一个背景材料,一段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写作的注意事项。而导引词是材料中最关键的部分。而材料作文没有导引词,怎么办?其实导引词被命题人镶进了材料里面,文章结尾牧羊人与孩子的两句话不就是两种不同观点吗,也给我们两种写作角度吗?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选取前者也就是写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后者也就是说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这就是本次作文命题最高明的地方。

再看看2006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示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分析]

审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通读这则寓言,关键句不是第一句,而是最后一句话。理解了雨燕减肥的目的,就能找到材料的写作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受磨砺,不仅仅是本领还要有意志力”的观点,由此我们会自然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千古遗训。如果只抓住“减肥”这个关键词,就很容易导入“时尚”“追求美”等话题中去的。

试题详情

2、审题要点

(1) 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其基本审题过程: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5)细细研读题目写作要求,避开写作的“雷区”。

试题详情

1、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