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后“练习”三--诗文鉴赏或诗文创作
1、课后“练习”二--仿写
3、畅所欲言,不求一律。一般认为是“颂秋”,但基调是忧郁、悲凉的,总地说来,是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笑。
三、总结全文
四、拓展训练
2、这就要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1、《故都的秋》中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所组成的一组有机结合的屏风,形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情境,体现了作者落寞、凄凉的心境。
3、你认为本文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
2、作者为什么会有清、静、悲凉的感情呢?
芦花--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
柳影--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虫唱--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
夜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钟声--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濛濛。
无论芦花也好,柳影也罢,或是虫唱,亦或是夜月和钟声,这些景象都是秋天里典型的秋意的代表,充满了一种悲凉与凄怆的味道,所以也代表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觉。
二、知人论世--体味作品人文精神
1、能代表北国之秋特色的景物很多,又如皇家宫殿、园林风光、郊野风景等等,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常人认人不起眼的景物?
枣子的颜色是什么样的?这种颜色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明确:
“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又有晚秋的悲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北国秋雨有何特色,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奇”:“忽而来”、马上又“卷向了西去”,来去匆匆--清
“有味”:“都市闲人”在雨中“咬”、“立”--静
“像样”:效果明显,“天可真凉了”--悲凉(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